川乌、草乌

  下面川乌,附药,草乌,又叫川乌头或者草乌头。那么这个川乌呢,就是这个植物乌头,就是我们今后要学的温里药当中的附子,在四川地区大面积栽种的这样一个毛茛科植物乌头属的一种植物,它的全名就叫乌头,就用的它的母根,它的子根呢,就是附子。那么这个草乌呢,是一个野生的乌头,以北乌头为主的,所以是两种不同的药。因为这个形状,它用的是块根,块根的形状像鸟的头,尤其乌鸦,鸟类,所以以乌头来命名。所以在古代的一些文献上呢,这个 分两叉的把它叫乌喙,好像是鸟的嘴一样,实际上都是根据这个形状来命名,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一些名称了。

这个川乌作为一个祛风湿药呢,就是它的药性温性特别强,一般认为是热性的,大热性的,热性很明显的。所以这个川乌作为一个祛风湿药,就长于散寒止痛,所以在祛风湿的时候也强调它特别长于散寒止痛。对于风湿痹证,它主要用于寒邪比较偏盛,疼痛比较剧烈的这种证型以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寒凝疼痛证,不是风湿的,比如说寒邪凝滞在中焦,古人也把它用于温中散寒止痛的。如果跌打损伤受了寒,有寒凝血瘀的疼痛,它和活血化瘀止痛的药,都可以使用。所以整个这个川乌它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它的药性,是一个热性的药。所以治疗痹证,适合于寒痹。除了寒痹以外,其他的经脉受寒的疼痛证都有很好的散寒止痛的效果,就是我们书上的应用2,包括一般的头痛,阴疽,或者跌打损伤,甚至于包括胃脘痛,在古代。那么这个药的局部外用还可以麻醉止痛,所以对于一些寒凝血瘀的,局部用了以后,马上能够收到比较明显的止痛效果。所以现在一些外用的止痛药里面,用这个川乌的,或者草乌的也比较普遍。这个川乌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它特殊的用法,就是一般不生用。生用的*性很大,都要炮制。炮制一般都是加水来煮,或者高温的蒸,在有水的情况下让它的乌头碱破坏水解,让*性降低。所以一般都要用的制川乌,就是这样,来内服的时候还要先煎,这样子才能确保安全。那么先煎到什么程度呢?因为这个川乌在炮制的时候,商品药材当中,有的火候掌握不是很一致。反正煎的时候我们经常用筷子这样蘸一点煎液来尝,把这个煎液滴到舌头上面,没有麻的感觉了,那是 安全。如果还有一点麻的感觉,那就再煎一点时间,以不感觉到味麻为度,这样子一般不会产生*性反应。所以我们书上说要先煎半小时到一小时,至于是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呢,就根据口尝的最可靠。外用可以用生的。但是也有的临床医生,因为它用川乌头很有经验了,他就要用生的。必须要煎到没有*性的时候,或者*性不明显的时候,才和其他药同煎,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原则上不能用生品来内服,对于我们初学,尤其刚刚搞临床的必须这样要求。那么使用注意呢,除了因为有*的药,而且是大*的药,*性很大的一个药,除了孕妇这些不宜使用,因为它是热性的,热证不宜使用这一共性以外,它主要的使用注意当中就是十八反。很多药都不能和川乌,就包括半夏、瓜蒌壳、瓜蒌仁、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这样的一些药,可能在学相应的药的时候还要强调。所以这样反复的记,我们就都能够记住。

下面我们顺备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川乌和草乌,其实这两个药经常同用,同用川、草乌。那么这两个药的功效、主治完全一样,一般认为草乌的*烈的性质比川乌还要强一些,所以就要更加注意它的安全性。这个要求都是一样的,就只说明这么一点。

蕲蛇

  下面的一个药,蕲蛇。这是一个要求掌握的(药),蕲蛇。蕲蛇在古代文献当中就叫白花蛇,因为它是有白的花纹,白花的,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布印的有白花这个蛇。大家学这个文学作品,或者课本里面过去这个捕蛇者说,唐代的那个捕的蛇就是白花蛇,白花蛇,这是一个剧*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描述它的特征,龙头虎口,就是头比较大,三角形的,口张开,口占的头的比例也很大,龙头虎口,黑质白章,就是在黑底板上现的白的花纹,黑质白章,蛇有二十四个方胜纹,是这个蛇的两侧有二十四个棱形的那种花纹,棱形的,在古代把它叫做方胜纹,胜利的胜。在我们现在的一些药材学,这些描述就有这个二十四个V字形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二十四个方胜纹靠近腹部下边的,像V字这样的,要粗一些,要明显一些。上面的那个反的那种V字形呢,那个纹路要细一些,颜色要浅一点。所以李时珍的观察是把整个粗的、细的、深的颜色和浅的一起联系起来,就是二十四个棱形的联在一起,蛇有二十四个方胜纹,在这个蛇的两侧,肚的两侧。现在说的V字形呢,是强调下边的,颜色比较深的,比较粗的这个,其实不矛盾,一样的。腹有念珠斑,就是它腹部的正当那种链珠状,好像圆形的一串,腹有念珠斑。尾如佛指甲,尾部突然变小,这样子像一个指甲状。这个典型的性状特征,李时珍的描述和这个蛇的形状应该说相当准确。后来李时珍认为他的家乡,湖北的蕲春地区,就是蕲州,这个白花蛇质量比较好,所以认为它又叫蕲蛇。所以蕲蛇从《本草纲目》以后是作为白花蛇的一个别名。在近代以来,由于有一个金钱白花蛇的使用,这样喧宾夺主,反而白花蛇的名称就不受重视了,普遍都把这个真正的白花蛇叫做了蕲蛇。我在十多年前,带同学实习的时候,医院去就碰到一个很典型的事。那个时候是一个夏天,因为这个白花蛇应该说还是比较名贵的一个药材,本身这个动物,这种*蛇已经不多了,捕捉也比较困难,药材不是很丰富。夏天那个药房的工作人员正在翻晒药品,我就看到一个竹的一个晒席里面,起码有三十条以上的白花蛇,那是剖开的,然后用竹片撑开,那像草帽一样一条一条的晒在里面。过了一两天,刚好有一个风湿病比较顽固的患者,我就开了一个白花蛇。但是处方开了过了一会,那个患者把处方拿来找我,说医生,药房说了,没有白花蛇。我当时觉得很纳闷,我前两天看见那么多,我说是不是因为我是外来的医生,他自己要留着给自己本院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给。后来我无意间问他们药房的同志才知道,他们不知道那个叫白花蛇,只知道那个叫蕲蛇。他说我们那是蕲蛇,他们的印象当中白花蛇就是我们后面要谈的那个金钱白花蛇,很小的,像蚯蚓那么大一点,把它盘成一个圆盘状,所以他们不知道白花蛇才是真正古代的正名,所以出现了这么一个误解。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同学们今后古方里面的白花蛇真正就是蕲蛇。虽然蕲蛇现在作为正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本来曾经很长的历史时间它称为是白花蛇的。所以在使用古方的时候,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这个蕲蛇呢,作为祛风湿药,它的祛风湿作用很强,所以前人说它长于透骨搜风。由于它的药源的关系,一般都是比较顽固的,一般祛风湿药作用不好,久治不愈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使用。它是一个祛风湿作用比较强的(药),也是偏温的,所以主要是用于风寒湿痹。所以有的书上就是用于风湿顽痹,比较顽固,比较难治的,主要就强调了它这个祛风湿的作用比较强,疗效比较好,长于透骨祛风,这样的一些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这是关于蕲蛇在祛风湿方面。同时这个药呢,又有很好的舒筋活络作用,尤其表现在活络。所以对久治不愈的风湿,如果出现了局部的麻木,或者说关节不灵活,那么这个也可以考虑使用,同时又用它来舒筋活络。但是这个药的舒筋活络,尤其是活络作用,更多的是用在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这些病症当中,就专门用它的活络的作用。所以我们书上有一个应用2,用于中风不遂,本品为活络的要药,为治疗中风后气血闭阻,脉络不利,肌肤失养而出现的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语言謇涩,常常就作为益气活血(药)的一个辅助。因为他的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是气血亏虚,脉络阻滞,所以要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白花蛇作为一个辅助。白花蛇实际上是一个祛风作用很广的药,所以中药学里面首先列的一个功效里两个字,祛风。通过祛风,一方面表现在祛风湿,另外表现在祛风止痒,那么用于治疗多种瘙痒性的皮肤病。白花蛇内服,都有比较好的效果。那么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呢,这个瘙痒性的皮肤病很多是属于过敏性的变态反应,白花蛇有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很多文献里面,白花蛇祛风止痒,那么它的主治证谈的是什么呢?一、麻风;二、疥癣。不准确,麻风可不可以用白花蛇,自古以来,就用白花蛇,可以用,而且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麻风病 的临床特征就是知觉障碍,不知痛痒,它不可能用来祛风止痒。如果麻风病的局部他的皮肤知道有瘙痒了,可能他的麻风已经早就好了,麻风病的典型的症状就是不知痛痒。所以古代用了白花蛇治疗麻风,但绝不是祛风止痒。这个把功效和主治给配错了,张冠李戴。其实现在来看,这个麻风病呢是一个传染病,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免疫缺陷性的疾病,实际上它增强免疫功能,所以有一定的效果。这个供参考,现在因为麻风这个病已经不威胁人类了,用这个联合的化学药品治疗,一个礼拜就可以和家人同吃同住,已经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传染病。这是原因之一。误解了,很多都不知道麻风。为什么造成误解呢?因为这个麻风古代的人认识不准确。从明代开始,专门讨论麻风病的书,比如说明代沈问之的《解徵原薮》,清代肖晓亭的《风门全书》,包括《医宗金鉴》这个《外科心法要诀》里面专门讨论麻风,所说这个三十二风,七十二风,百分之九十的是其他皮肤病,不是麻风病。这个把多种皮肤病都混淆,等同于麻风病了,所以就认为祛风止痒也是在治麻风病。这个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就包括我们现行的一些中药教科书,白花蛇的祛风止痒对应的不是皮肤瘙痒,而是医麻风,它可以用于麻风,但是当代没有什么意义了。麻风没有那么多白花蛇来用,用了效果并不好,有一定的效果,增强他的免疫功能。主要是用于一些过敏性的皮肤病,皮肤瘙痒,这是当代的临床应用。第二,疥癣。疥癣呢,是皮肤寄生虫,疥疮,要么就是这个霉菌性的感染,癣,霉菌性的感染,白花蛇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这样子对药材是一种浪费。所以这个不准确,在那些书上不准确。所以我们这里回避了,在祛风止痒对应的下面,既没有谈麻风,也没有谈疥癣,这个就是我们的考虑,这个是和其他现行的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地方。另外止痉,这个止痉呢,就类似于防风,也可以称息风止痉,但是它又是个祛风作用很强的药。所以有的书上也把它叫做祛风止痉。它偏温的,肝热引起的肝风内动一般不适合,所以主要是用于破伤风,或者慢惊风这样的一些肝风内动证,可以用。这样呢,在一些书上把这个止痉叫做定惊,这个定惊就是息风止痉的意思,所以我们把它改过来,这也是一个区别。

顺便说一下,那天我谈到了从古到今,蕲蛇在性味归经后面都有一个有*,或者甚至有大*,我们把它删掉了,就是那天我已经说了,讲*性的时候。这个蕲蛇是一个剧*蛇,*呢主要在它头部的*腺,或者*牙里边。中药里用白花蛇呢要去掉这个头,它已经没有*性了,就是不去头,这个*干了,已经是干品,而且在煎汤服用的时候这个*经过消化道它都不表现出中*反应。所以我们中药里面用的白花蛇是去骨,去皮,去头,只是用的肌肉部分,完全没有*性。所以白花蛇在很多地方有的把它捕捉了以后,把它头去掉了炖来吃,作为一个营养保健的食品来吃,但我们不提倡,因为这个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数量并不多了。所以我们不要*性就是从这个来考虑的,从真正的药材(来考虑),虽然它是一个*蛇。

金钱白花蛇

另外呢,就是关于金钱白花蛇。金钱白花蛇来源于动物是银环蛇,在它的幼蛇的时候,就把它来杀死,盘成一个小圈,只有蚯蚓大小,干了,就叫做金钱白花蛇。那么金钱白花蛇呢,一度的作为白花蛇的一个代用品,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白花蛇。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金钱白花蛇的作用强于白花蛇。这个我本人表示怀疑,因为蛇包括白花蛇它的药效主要取它的肌肉,金钱白花蛇呢,幼蛇几乎没有肌肉,就是蚯蚓那么粗一点,面上一点皮,里面还有一个骨。除了皮和骨以外,当然它是全部的一起吃,是不是作用能够强于真正的白花蛇?在等量的情况下,我感受不应该强于(它)。比如说都用三克,而且现在的金钱白花蛇的用量很少,有的用一条,那么一条可能就是一克左右,一到两克。而白花蛇的用量呢,这个用量比较大,更没有可比性,这是关于金钱白花蛇。另外呢,白花蛇刚才已经讲了是一个比较珍稀的(动物),现在也是濒于要灭绝的一种野生动物,我们不主张再去捕杀,所以现在常常用下面的一个药乌梢蛇来代替。

乌梢蛇

乌梢蛇是一个无*蛇,常常可以人工来驯养,家养,它繁殖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个在药材里面也比较多,它的性味功效和白花蛇是一样的,只是它的作用要缓和一些,所以我们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用量。我们今后在临床上真正要用的是乌梢蛇,可能白花蛇、金钱白花蛇用的机会并不多。不管用什么蛇,作汤剂的效果都比较差, 是作为丸散剂,充分的利用这些药材的资源。这是关于蕲蛇和乌梢蛇,把它结合在一起。

木瓜

下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药,木瓜。页,木瓜是蔷薇科的果实,我们书上两个品种,一个贴梗海棠,一个来源于木瓜。那么前面的一个品种呢是 ,贴梗海棠,这个呢就像那种青的苹果。那么这个贴梗海棠的木瓜干了以后呢,它表皮皱缩得非常厉害,所以叫做皱皮木瓜,形状不是很好看,但是它是真正自古以来木瓜的 。第二个品种,叫做木瓜的,实际上它又叫做榠楂,晒干了以后,就像我们这个图上表皮非常光滑,叫做光皮木瓜。实际上我们这个就是木瓜的品种光皮木瓜,实际上是一个代用品。在《新修本草》当中,榠楂是一个独立的药,和木瓜是并列的。那么在《新修本草》当中的榠楂呢主要相当于山楂一样的使用,作为帮助消化的,消食的(药),当然可能它两者兼有,现在是作为木瓜的一个品种来源,但是我们要知道 的是皱皮木瓜。光皮的虽然外观比较好看一些,但是它是从代用品慢慢的演变而来的,是不是完全疗效相等,也是需要研究的,这是此药材的来源。这个木瓜呢, 个功效,祛风湿。在从 版教材到第七版教材,木瓜的功效里面都漏掉了祛风湿这三个字。如果说木瓜没有祛风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一章?它连进入这一章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木瓜它应当有祛风湿的功效。但是文献的记载呢,确实木瓜有祛风湿的作用,它确实有。但是它祛风湿的作用比较温和,不强,但我们不能说不强就不承认它。所以我们首先还要介绍它的祛风湿的功效,它有一定的祛风湿作用。所以对于各种风湿痹证都可以使用,只不过在配伍的情况,单独也有。比如说《本草纲目》就有木瓜酒治疗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比较偏盛的,它长于除湿,它的温性不强,祛风的作用也不是很强,当然就散寒止痛作用不明显了,它长于除湿。所以不管寒湿的,湿热的,其实木瓜都可以用,所以还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祛风湿的药。那么这个木瓜除了祛风湿以外,长于舒筋,活络的作用没有,或者说不明显,就是说改变肌肉的麻木、偏瘫、口眼㖞斜用木瓜不准确。木瓜主要是缓解关节的屈伸不利,和肌肉的挛急,所以主要是一个舒筋的,舒展筋腱,经络。历代的教科书上都是说它是舒筋的要药,并没有说它是舒筋活络的要药。所以前面的白花蛇、蕲蛇是长于活络的,木瓜是长于舒筋的。所以对于风湿痹证兼有经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它还可以起到这方面的治疗效果。这个舒筋的功效专门应用,常常用于筋急项强,比如说在一些治疗脚气的方当中,吴萸木瓜汤这一类治疗脚气(方)。脚气湿浊下注,就有经脉不舒展,处于一种拘挛,所以疼痛。在这种情况下,木瓜是舒筋的,专门来舒筋。另外木瓜又是一个化湿的药。化湿的药下一章我们就要讲,是对中焦湿浊阻滞的一种治疗作用,一般是芳香的。那木瓜它这个化湿也可以用于湿阻中焦,但它的化湿作用不强,但可以用。那是化湿和舒筋两个功效结合起来,经常就因为湿阻中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上吐下泻, 导致了腓肠肌痉挛,就是我们书上说的吐泻转筋,这个就是一个经脉处于痉挛状态。那么木瓜在里面一方面是化湿,消除吐泻的病因。另外就是用它的舒筋的作用来缓解转筋的症状。所以木瓜的舒筋不完全用于风湿,风湿以外的筋急项强可以使用。所以这个木瓜的三个功效:祛风湿,舒筋,化湿,它们相应的(主治)都是这样的。另外呢,榠楂也包括真正的木瓜,贴梗海棠,在一些消食的方当中加一点,确实有消食的作用,帮助消化,类似山楂,但是比山楂的作用要弱一些。所以在此外里面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蚕沙

  这个在祛风湿散寒的药(中),根据大纲的要求就是这样一些药。下面比如说蚕沙,就是这个家蚕的粪便,很多功效类似于木瓜。自己可以看一看,今后在一些温病学的方当中,比如说蚕矢汤里面有,知道它祛风湿、舒筋、化湿和中,跟木瓜大同小异,也是比较缓和的一个药。而下面的伸筋草、舒筋草,虽然唐代就收载,但是一直作为一个草药应用,所以现在常常在一些祛风湿的方当中作为一个辅助,也是用得比较多的。这个寻骨风,也是一个止痛作用比较强的一个祛风湿药,临床上也常用。下面松节,就是那个松树的枝,或者茎上的膨大的含松节油比较多的那个部分,它也是一个能够舒筋活络和止痛的,能够散寒的祛风湿药,等等。这些今后可能在复方里面能够出现,但大纲不要求,我们也就不讲了,也就不会考试。但是我们(应)知道这些药物是祛风湿,有这么一个印象。今天要讲的问题就是这个 节的大纲要求的祛风湿药,就讲到这个地方。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pzff/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