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提到古人下*的场面,最为经典的或许是那句“大郎,该吃药了”。

武大郎“喝药后”,即刻七窍流血而死。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一碗混着*药的汤药下去,武大郎直呼肚子疼,吓得潘金莲扯来床被闷住他喘不过气来。最终,武大郎七窍流血,当场毙命,连火化时骨头都是黢黑的。这让人不禁怀疑:在化学不发达的古代,真实的*药真有这么厉害吗?它们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

要说古代*药的“纸面*性”,会多人会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日丧命散”和“含笑半步癫”。一日丧命散用七种*虫加上鹤顶红提炼七七四十九日而成,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含笑半步癫则是用蜂蜜、川北、桔梗加上天山雪莲配制而成,除了*性猛烈之外,味道还很不错。

一日丧命散和含笑半步癫,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谁更胜一筹?来源/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武侠小说中的*药就更古怪离奇了,什么一谈恋爱就浑身疼的情花*、笑三声就死翘翘的三笑逍遥散,还有每年端午定期发作、乖乖听话就能领解药解*的三尸脑神丹,这些一招制胜的*药,在古代真的存在吗?

凡药皆有*

“*药”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医师掌医之*令,聚*药以供医事。”可见,古代人一开始是把*药看作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性则是药物的偏性,*性的大小就是药物副作用的大小。就连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也通过考量有无*性和功用价值的三品分类法来给药物分类。

随着古人用药范围的逐渐扩大,医疗实践的进步发展,药性缓和、无*副作用的药物越来越多地获得应用。人们逐渐了解哪些药物对人体有 ,并认识到这些药物“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医家也将有*药物与其他药物区分开来,并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加以标注。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人制造*药的原料主要有矿物、植物和动物三种。

*药界“出镜率” 的,当属砒霜和鹤顶红,都属于矿物性*药,甚至严格来讲,它俩都是一种原料。尽管鹤顶红的名字听起来像是取材于鹤头上的丹顶,但鹤肉、鹤骨和鹤脑都可以入药,不仅无*而且滋补增益,鹤顶怎么就成了剧*?

真正的*药鹤顶红实际上来源于一种天然矿物——红信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矿石晶体呈红色,因此被古人命名为“鹤顶红”。将信石加以烧炼和研磨,就成了砒霜。由于古人提纯技术不够先进,常常会在*药中残留 物,只要遇上银便会发生变黑的化学反应,因此便有了各种古装剧里拿银针试*的场面。

银针在验*前,应经明火消*。来源/电视剧《秀才爱上兵》截图

古籍中记载,提炼砒霜时,人必须得站在十丈之远的上风向,以免在下风向被*死。这种砷化物的药效是通过让人体的蛋白质失去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来致人死亡,和西方推理小说家阿加莎笔下常常出现的致命*药 功用类似。潘金莲给武大郎汤药里加的,就是从开药铺的西门庆那里拿的砒霜。

《水浒传》里高俅给卢俊义饭菜里加的水银,同样也是矿物*药。不过水银的*性没有砒霜那般猛烈,卢俊义也是等到半夜才*性发作。一般来说,水银会侵害人体的肾脏器官与消化系统,导致肾衰竭、胃肠穿孔,令中*者痛不欲生,慢慢折磨致死。

卢俊义在返回庐州的路上,*发身亡。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植物性*药更为常见,《中药大辞典》把这些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副反应的草药统称为“断肠草”。电影《满城尽带*金甲》里,大王(周润发饰)给王后(巩俐饰)下的慢性*药名为“西域草乌头”。乌头是一种绽放着蓝紫色花朵的植物,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它根里所含的乌头碱却有*。乌头在中国全域分布非常广泛,李时珍记录过,乌头常被打成汁涂在箭头上制成*箭来射飞禽走兽。《三国演义》里关羽所中的*箭正是来源于此*。

电视剧《甄嬛传》带“火”了一味*药——夹竹桃。剧中的齐妃担心莞嫔的孩子和三阿哥抢皇位,便听信安陵容放了夹竹桃的花粉进行*害,虽然 并未得逞,但现实中,这种植物仅需3克干燥的药物便能致死一名成人。有着很强观赏性的夹竹桃,从叶、树皮、根、花到种子,均含有多种*性极强的物质。

齐妃欲以夹竹桃*害。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除此之外,还有和金银花长得很像的钩吻,又名野葛,人误服后极易引起死亡,就连死者的血液也含有剧*;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的*酒,里面的草药叫 ,服用后会引起强直性惊阙,全身抽搐而亡;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木,其中的乳白色汁液会导致心脏麻痹以至窒息死亡,果然“药如其名”。

提到动物性*药,很多人可能 时间会想到*蛇。*蛇种类颇多,而以蝮蛇为首。这种蛇呈*黑色,在秋季时*性最为剧烈,人被咬后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危及生命。除了蛇,还有*蝎子、*蜘蛛,不过好在这两种动物致命的种类都没分布在中国。

动物性*药中,有一例在各种历史故事中常常出现的神秘剧*——鸩。鸩是一种*鸟,相传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酒的统称,这种杀人方式也被称为“鸩杀”。

历史上最早的鸩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国语·鲁语上》就记载了晋国用鸩酒杀俘虏卫成公的故事。后来,王莽鸩杀汉平帝、李建成和李元吉因争夺权力而合谋鸩杀唐太宗李世民等故事,成了历史上用鸩谋杀的 案例。

在君臣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皇帝赐官员*酒的做法。“赐酒”以委婉含蓄的方式送官员体面上路,可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旧唐书》曾记载,唐代宗曾赐鸩酒给大内供奉贾道冲,唐文宗也曾赐鸩酒给骠骑大将*王守澄,这或许就是《甄嬛传》里雍正赐果郡王鸩酒的“灵感来源”吧?

甄嬛的眼神暗示果郡王手中拿的是鸩酒。来源/电视剧《甄嬛传》片段

不过,并不是以上所有药物都能致死,避开剂量谈*性也属于“耍流氓”。一般来说,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药物入汤剂比干吃的用量要大得多。以《水浒传》为例,潘金莲给武大郎吃的砒霜,一般0.2克致死,泡在汤里药量可能需要更多。而砒霜的口感辛辣刺激,难怪武大郎难以下咽,连声喊苦。高俅给卢俊义下的水银,不考虑到其在空气中所挥发掉的体积,也需0.1克才能致命,不到一颗米粒大小。

潘金莲给武大郎的药中加入了*药,也是强行喂之喝下的,武大郎也感受到药物口感并不对劲。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取

私人恩怨与*治谋杀

古代王朝*治斗争的修罗场中,*杀是消灭对手的途径之一,一旦成功,可能比兵变、起义来得容易。在各种正史、野史和文学作品中,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宫廷,都围绕着私人恩怨与*治纠葛展开了许多*杀故事。

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曾在《国语》中记载了晋献公妃子骊姬乱*的故事,鸩*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骊姬被晋献公娶回家后,凭借宠爱逐步坐上夫人的位置,但她并不满足,还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扶植为太子,便开始想方设法离间原太子申生和晋献公的感情。后妈骊姬在丈夫的酒肉中下了鸩*,栽赃到继子申生头上,申生百口莫辩,只能出宫远逃。 ,骊姬之子奚齐如愿坐上太子之位。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曾记载了武则天下*杀害外甥女贺兰氏,并栽赃给跟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两个哥哥武惟良和武怀运,实现了“一石二鸟”的复仇——武则天称后以来,武家一家得以鸡犬升天,武则天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武则天的哥哥们也有了官做。一次家宴上,杨氏问侄子武惟良:“还记得你们当年的样子吗?知道今天这荣华富贵是谁给的不?”没想到在场的武则天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和堂兄武惟良、武怀运谁都不肯接杨氏的话茬溜须拍马,反而说:“我们能当官当然是因为我们是武家功臣之后,不是靠当了皇后的妹妹,如果靠外戚的关系进官场,我们一点也不感觉荣耀。”杨氏听完气得够呛,饭局一散立马找武则天把几个哥哥贬出京城,武元庆和武元爽都在流放的半路上病死了。武则天还是不解气,正好当时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女儿贺兰氏在宫中颇承皇帝恩宠,还被封为魏国夫人,风头大有胜过皇后的趋势,武则天便命武惟良和武怀运回京献食,她偷偷在食物中下*,令贺兰氏中*暴毙。送餐的武氏兄弟顺理成章揽下罪责,遭到诛杀。

当然还有一些中*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却有史实印证,清朝皇帝光绪之死便是一例。年,有研究者在《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一文中用检测光绪头发的方式证实了光绪死于砒霜中*。作为一种推测,人们迅速把有犯罪嫌疑的下*者锁定为慈禧太后,认为这是一场权力斗争引起的人伦惨变,但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论证。

江湖门派中的非主流

而在武侠世界中,擅于用*的高手也不少,而且自成门派。

由当代武林泰斗万籁声所著的《武术汇宗》里介绍了以机关、暗器和*药而雄踞蜀中的家族式门派——唐门。在这个门派里,*药只能做辅助,助长暗器的威力。武侠小说家古龙《名剑风流》里曾描写过唐门最霸道的暗器——*砂。只要挨上一粒,一个时辰伤口溃烂,三天之内必死无疑。还有一种名为“铁蒺藜”的暗器,由十三片铁叶子拼成,每片铁叶子上都淬了不同的*,*性见血就发作,神仙来了也救不回来。

金庸小说里的云南五*教,则是一个把*的攻击力发挥到 的门派,与百药门并称江湖两大*门,但五*教实力更胜一筹。中国民间早有“五*”的说法:一蛇,二蜈蚣,三蜘蛛,四蝎子,五蟾蜍。在很早以前,我国的中医药先驱就开始应用“五*”来治疗特定的人类疾病,历史上的各种《本草》以及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五*”均有收录。

武侠作品中的五*教教主何铁手。来源/电视剧《碧血剑》截图

金庸先生关于“五*教”的描述显然有一定科学依据,他巧妙利用“五*”的不同成分,虚构出令江湖武林人士闻风丧胆的独门绝招。例如五*教的奇门兵刃——蝎尾鞭、由蜘蛛网演变出的武功——软红蛛索、需斩断一只手掌改套上铁钩才能修炼的武功——铁蜈钩......五*教教主何铁手曾用这些武功与《碧血剑》男主角袁承志相斗,攻守连环,毫无破绽。

尽管这些暗器杀伤力极高,但用*的门派却没有在江湖上广泛发展起来,甚至在以刀剑为主要兵器的江湖中显得有点儿“非主流”。到了《笑傲江湖》里,五*教教主更替为蓝凤凰,但该教已经成了日月神教的属下帮派,大有落寞之势。毕竟,用*的门派常被视为旁门左道,“暗箭难防”始终是个贬义词,因此这些门派与那些自称光明磊落的大门派不可相提并论。当然,从*理学上来说,把*药涂在很容易扎破手的暗器上,恐怕反而是用*的人中*概率更高。所以在这些门派在修炼*药时,很可能还没杀死别人,自己已经被误伤了。

冷兵器加*药,叠加成呢?

前文曾说道,《三国演义》里关羽所中的*箭,很可能来源于植物性*药乌头,随后便有了罗贯中笔下华佗为关羽刮骨疗*,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的情节。可能有人要说了,战斗力这么强的关公都能被*箭所伤,如果在古代战场上大规模用*箭射杀敌人,岂不是制胜法宝?

“刮骨疗*”名场面。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取

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很少大规模用*箭。一是因为普通的箭只要命中率够高、能射入对方躯干之中,那么送对方归西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由于箭头上有很多铁锈,导致伤口感染的概率非常高,而古人又没有抗生素,死于破伤风是很常见的事情。其二则是在箭头上撒*药,着实费力不讨好,就拿古人较为常用的砒霜和乌头来说,这两者都是固体状,只能磨成粉末使用,要想抹在大批箭头上且不*到自己,精细程度堪比绣花。古人在打仗前,反而常把箭泡在粪水里,让被射伤的敌人沾染病菌,这种“下*方式”程序简单也不会被误伤。

在《三国演义》里,*箭曾多次出场。除了关羽北征襄樊时被曹*所射的*箭之外,周瑜率*攻打南郡之战中,也挨了曹*一记*箭,中箭后“疼不可当,饮食俱废”。这两支*箭都来自于曹魏名将——曹仁。经神医华佗诊断,*箭头上喂有“乌头之药”。

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南征孟获时,孟获弟弟孟优的朋友——南蛮秃龙洞元帅朵思大王发射*箭击退了蜀*的进攻。这种*箭“一弩齐发十矢,箭头上皆用*药。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性之猛,非乌头这种植物性*药能比。再联系一下朵思大王所处的地理位置,估计他使用的是西南地区较为常见的*蛇等动物性*药。

有解药吗?

不过既然有各种神奇的*药,是不是意味着也有解*的方子。拜众多武侠小说所赐,“解药”一词被人们所熟知。《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教主专用*药——三尸脑神丹的解药方法非常离奇,中*者平时没有异样,*性只在每年端午节发作,发病时尸虫入脑,剧痛无比,需得教主的解药才能克制。这种解*方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那些服下解药效果立竿见影的情节也纯属虚构。

《鹿鼎记》中,神龙教在遭遇重创时教众恳求*药豹胎易筋丸的解药。来源/电视剧《鹿鼎记》截图

药理学中,解*实际上是一种“以*攻*”,也就是产生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药作用。因此,单靠一粒药丸来解*几乎是要完的。要想解*,要么除去还未被人体吸收的*素,例如洗胃、催吐,要么就是破坏未被吸收的*物及其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写道:“鸟兽有中*死者,其肉有*,解之方: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尽管古人没有道出大豆解*的原理,但现代人用蛋白质含量多的大豆、牛奶等食品解重金属中*已经成为常识,其原理是依靠食物的蛋白质来结合重金属离子,从而使重金属离子尽量少与人体的功能蛋白结合,达到部分缓解*性之效。传说中,以小型*蛇为食的蓝蛇,用它的蛇头为原料制成的蓝药能够杀人,但食其蛇尾肉却又可以解*,这是一种物类相感和相生相克的治疗理念,但不知是否管用。

因此在相生相克的大自然中,每种*性原理都有其克制的办法。制*的人不一定会制作解药,但起码知道中的什么*,自然也就知道什么东西能抑制*性,但说所谓解药一服下就立竿见影,也有点夸张了。在化学配置方法不太发达的古代,制*者可获得的*药大多来自于植物、动物或矿物,自然界就是*的战场,自然界中得来的*,从自然界中寻找中和缓解的办法,但即使对症,时间和剂量都是关键变量,救过来了,人也是*门前走一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ltx/1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