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二十七
二、常用对药 川乌草乌 生川乌、生草乌各适量。 祛寒定痛。 风寒湿痹之疼痛。 凡风寒湿痹之疼痛,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较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对于寒湿痹痛之重证,则须生川乌和生草乌同用,盖草乌开痹止痛之力较川乌为甚。 至于二者的用量,因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强弱,故其用量,一般从小剂量(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为宜。生川草乌均需文火先煎40分钟,再下余药,以策安全。 川乌桂枝 制川乌10g,川桂枝12g。 温通止痛。 寒湿偏胜之顽痹。 治顽痹寒湿偏胜者常用桂枝配川乌,鲜用麻*配川乌,因麻*虽可宣痹解凝,但有发越阳气之弊。此外,二药对硬皮病亦有效。 川乌当归 制川乌10g,全当归12g。 祛寒养血止痛。 久患寒湿痹痛而血虚者。 久患寒湿痹痛,往往会兼夹血虚,故用制川乌祛寒止痛,当归补血活血。 川乌生石膏 制川乌10g,生石膏30g。 祛寒、除热、止痛。 热痹和寒热互结之痹痛。 制川乌祛寒止痛,本用于寒湿痹痛为宜,但与清透郁热的生石膏配伍,则可用于热痹和寒热互结之痹痛,以四肢关节肿痛,扪之微热或灼热为指征。 川乌羚羊角 制川乌10g,羚羊角0.6g(或用水牛角30g代)。 清解温通,祛风蠲痹。 寒热夹杂之痹痛。 用羚羊角治痹痛,古已有之,如《急备千金要方》用羚羊角配栀子、*芩等治历节肿痛,《本草纲目》又云:“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现代实验研究证明,羚羊角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羚羊角清热止痛,制川乌祛寒止痛,故合用于治疗寒热互夹之痹痛。 桂枝附子 桂枝10g,附子6-15g。 祛风散寒,除湿定痛。 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凝滞筋脉及肌表的痹病。 桂枝温通肌表经络,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张元素谓其“乃除寒湿之圣药”,两药配伍可温经扶阳,祛风散寒,除湿定痛,常用于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凝滞筋脉及肌表的痹病。 桂枝石膏 桂枝10g,生石膏30g。 清络止痛。 热痹或风湿发热,持续不退,四肢疼痛者。 桂枝温通肌表经络,生石膏清透表里邪热,二药合用,共奏清络止痛之效。 水牛角赤芍 水牛角30g,赤芍15g。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 如见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者,加丹皮10g、僵蚕12g。 葎草虎杖寒水石 葎草30g,虎杖20g,寒水石15g。 清络止痛。 热痹或湿热痹。 葎草可祛除经络之湿热,具祛邪止痛之功,与虎杖、寒水石配伍,可作为治疗热痹、湿热痹证的主药,药后血沉、抗“O”多能较快地降至正常。若久痹之虚热,证见低热缠绵,午后较甚,舌尖红,舌苔薄*,脉来较数者,又应用葎草与银柴胡、白薇、秦艽等配伍,以清虚热而兼治痹证。 秦艽白薇 秦艽10g,白薇15g。 养阴清热,疏风通络。 阴虚湿热之痹证。 秦艽祛风湿而偏清利,且能清阴虚之热;白薇善于清解阴血之热,故二药适用于治疗阴虚湿热之痹证。 未完待续(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gnzy/5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便宜又好用的一种药,不用口服,居然可以治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常用的三种外用止痛抗肿瘤的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