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箭头上方*金昶工作室   附子为百药之长,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其性刚燥,温五脏之阳,有“通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列为"药中四维",是治病保命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应用起来不无顾忌。下面就如何在肿瘤科应用附子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回阳救逆

  肿瘤科回阳机会较多,可从脉舌汗等辨证。

  首辨脉:以“脉硬有汗”为特征。“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因此“脉硬有汗”是少阴亡阳危证,较“脉微细”为甚,应急用附子回阳救逆。

  次辨汗:肌肤持续汗出,是阴盛阳衰,虚阳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发润肤凉是阳气将脱之危候。恽铁樵认为少阴证,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于脉不乱、面不肿、气不急、汗不润发之际。四症见其一者,即属难治,有其二则预后不良。他将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侯,急进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冷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

   辨舌:以“舌色干枯”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津液不伤,表现为“口中和”。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是肾阳虚衰,津不上承所致。这些症状类似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 等药物升压有较好疗效,如应用大剂量附片(60克以上)配合重灸气海、关元、神阙,较单纯附片疗效显著。

温阳

  书中常言,附片温补心脾肾之阳,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章次公先生治疗心衰尝用《冯氏锦囊》的全真一气汤,即参、附合麦冬、五味子、熟地、白术、怀牛膝。附子加干姜、甘草组成四逆汤回阳救逆等等。

  殊不知附子还可温肺阳、暖肝阳,肺阳虚则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阳虚则疲惫乏力,巅顶疼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桂枝、川椒目、干姜、细辛、*芪。

  要知道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乃温阳 要药。应用附子时要首辨阴阳,云南吴佩衡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颇切实用: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其中“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与“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亦十分重要,吴氏有时即是根据“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症而断为阴证,投用附子屡起大证,不可漠视。温阳剂量一般20-30毫克。

化湿化饮

  湿与饮为阴寒之邪,非太阳之火不易消散。在相关章节我曾谈论苓桂剂在肿瘤的应用,谈到饮邪温阳治疗。湿分内外,内湿治法很多,或健脾、或祛风、或淡渗,但温阳一法最为快捷。曾治疗山东烟台某大学一位女教师,头晕近5年,晕甚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不能教学,便游历全国中西医,久久未见好转。到北京经人介绍找我诊治,辨其证认为是病在膜原,用达原饮加附片,14天后头晕消失,继以化痰温阳去除病根,后随访未见复发。治疗外湿,仲景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疼痛,脚肿如脱,皆其范例。

  《汤液本草》说“附子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痹证的病机是“闭”,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散寒,除湿通闭,实为痹证不可或缺之药,痛甚附子合川乌、草乌、细辛,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则温经通脉的作用益佳。化湿化饮附子用量10-30克即可。

恢复脏腑功能

  中医讲阳气主功能,我们可以从肺部肿瘤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来看,肿瘤静止不动而正常部位肺泡组织张合有度,静止不动就是阳气不足,所以治疗肿瘤时要稍加附子以温脏腑之阳,附子的量一般为10克左右。

腹盆腔肿瘤和四肢肿瘤

  中医学认为腹盆腔肿瘤寒湿较重,古人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便是明证,所以治疗腹盆腔肿瘤要温阳化湿,要用附子温阳散结化湿。四肢肿瘤常见骨肉瘤,多为阳虚痰凝,用阳和汤治疗有效,阳和汤中用附子温经通络。

  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并不为过。

  附子不被广泛使用缘由其*性,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性甚大,其*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煎2~3小时以上,再入他药同煎,这已经成为多数医家共识。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性仅为原来的1/。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服用附子之前先小口尝含附子汤剂,如不麻口即可服用。附子没有蓄积中*现象。但煎煮好后的附子不能放入冰箱,如放入冰箱后必须煎透后凉至30℃左右后再用。

附子中*解救方法:

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

电击转复;

相应对症治疗;

中药解救方案为静脉滴注双*连注射液,为大剂量双*连注射液,可以迅速缓解附子中*现象。一般用0.5%葡萄糖毫升,加入双*连注射液毫克,静脉滴注,每小时60滴,一般5分钟后诸症好转。

  医院附子为黑附片(颜色偏黑),此乃用盐炮制过的附子,回阳之力远远不如制附片,用前须仔细辨认。

告患者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rybw/1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