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厦门一妈妈盲目给孩子进补,不料补出
立冬进补是厦门的一种传统习俗, 闽南还有句俗语叫:“立冬补冬补嘴空”, 意思就是入冬之后要多吃点好的, 才能让整个冬季身体健壮。 但是, 进补可千万要适度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两天前,厦门一位小朋友就是因为妈妈的过度“进补”, 导致急性胃穿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孩子今年12岁, 小时候做过心脏手术, 一直比同龄人瘦小, 母亲特别心疼, 入冬之后就想趁机给孩子好好补补身子 她从网上搜来美食烹饪方法, 天天变着法子, 炖各种补品、肉类等给孩子吃。 可能习惯了母亲从小“填鸭式”的饮食, 孩子对美食来者不拒, 每天吃得小肚子圆滚滚的 而这样海吃狂塞一周后的结果, 不是身体变好了, 而是腹痛腹胀, 医院 。。。 医院外科张中喜主任连夜急诊为孩子进行手术探查, 经腹部x线检查发现孩子的腹部出现大量的气体, 从他腹中吸出大量未完全消化的胡萝卜等食物残渣, 还在胃部发现6处溃疡穿孔 术后经医护人员精心照顾, 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 “患儿的病是因为暴饮暴食, 加上原先有胃部疾病而引起的急性胃穿孔。 这样的暴饮暴食还可能引起急性胃扩张, 急性胰腺炎等。”张中喜说, 因为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 胃长时间处于饱胀状态, 分泌大量胃液, 会破坏胃黏膜, 产生胃部炎症。 医生提醒 冬季进补需要适量,特别儿童饮食应注意膳食营养要均衡,饮食应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的饮品是白开水,拒绝 饮料;补品不能常用,易造成早熟。 同时,医生还建议,冬季进补不能盲目, 把草乌、附子等有*药材作为养生的“高危”方式不宜提倡。 中医讲究“冬藏”, 尤其是在民间,一直有食用附子、草乌进补的习惯, 然而,由此引发的乌头碱中*事件也屡屡发生。 医生表示, 冬季进补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式 冬季进补要得法 中医并不意味着一个方子就适合所有的体质。 为了让冬季进补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补。 中医按食物的性味分为平补、温补、清补等类, 进补要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 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 否则不仅无益于身体,反而会带来副作用。 中医对虚证的补法常有以下几种: 1、清补法 是补而兼清的一种方法,多适用于外感温热病后,阴津耗损,或气阴两亏而邪热未尽的情况,见到时有低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等。常用药物如西洋参、生地、麦冬、沙参、石斛之类,中成药如生脉饮等。 2、温补法 多用于阳虚的病证,见到面色晄白,四肢发冷,全身畏寒,有的还有腰膝酸软等症。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右归丸等。 3、峻补法 多用于身体极度虚弱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如产后大出血不止,宜用红参、野山参等益气摄血;阳虚欲脱的病人,可用参附汤(人参、附子)煎汤缓缓灌服。老年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往往用阿胶、龟板胶、猪、牛、羊肉或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元气,以延年益寿。 4、平补法 多用于身体虚弱不甚,或虽然亏虚而非峻补所宜的病人,如有些轻度血亏的病人,可用*芪、当归炖肉食用,轻度肾亏腰酸的病人,可用杜仲炖鸡食用。有些老年人五脏俱亏,气血阴阳皆不足,这时常常从补益脾胃入手,起到调理恢复身体功能的作用。相反,若用峻补药物,脾胃不能消化吸收,也就起不到补益作用。 冬季进补多以温补为宜, 尤其是小寒节气一年之中最冷之时, 可食补、药补相结合。 药补可适当选择人参、*芪、虫草、阿胶、当归、首乌、枸杞等滋阴潜阳、益气补血之品; 食补可根据身体的阴阳气血偏盛情况, 结合食物的性味有选择地进食牛羊肉、鸡鸭肉、精肉、甲鱼、鳝鱼等食物。 进补时,除了考虑个人的体质差别, 还要生活的地域。 比如,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 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 如羊肉、鹿肉等, 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 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 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 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 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 如鸡、鸭、鹅等。 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 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 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 也是少用为佳, 应以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来源:海峡导报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rybw/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朱良春搞定风湿病,所有治疗法则,都在这
- 下一篇文章: 卫计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