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

川乌

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了解么?

川乌(也称乌头),性辛苦,热,有大*,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是四川的地道药材,因其形状像鸟头,所以古人称它为乌头。本品辛热升散,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称其“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为治风寒湿痹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其性能、功效、应用、使用注意与川乌一样,只是*性更强。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与川乌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川乌是母根,附子是川乌的子根,*性较川乌弱。

附子 大功效就是回阳救逆,是其温阳功效的 化应用,主要用于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重证,与大补元气的人参合成专治气阳两脱的参附汤。

01

川乌的模样及特性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多年生草本。高6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茎直立,叶互生,具柄,叶片卵圆形,革质,宽5~12cm或有时更宽生于山地、丘陵地、林缘。分布于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其中四川有大量栽培。

02

川乌的功用

性热,味辛、苦,有大*。归心经、肝经、肾经、脾经。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祛风除湿既可用于寒湿头痛、身痛、历节疼痛,又可用于中风手足不仁、筋脉挛痛。

2.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外伤瘀痛,并可取其麻醉止痛作用,用作手术麻醉。

内服:煎汤,3~9克;研末,每次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1.“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神农本草经》

2.“治风腰脚冷痹疼痛:宜用贴焙川乌头三分(去皮、脐生用)。捣细罗为散以酽醋调涂于故帛上敷之,须臾痛止。”

——《太平圣惠方》

参考文献

[1]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赵玉森.浅谈川乌的*性与其用量[J].基层中药杂志,(04):40-41.

[5]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药的临床运用需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方可取得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yfyl/1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