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追风rdquo的不止是
“追风散”是可以追风的中药 —— 次看到这个方剂的名字就觉得这个方子不一般,和其他“君子汤”、“大补丸”比起来,他好像是个江湖游侠,主要爱好就是追风。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追风散的故事。 1.偶得 李可先生是一位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医术精湛,并有自拟处方三十多副。他所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中记载如此一段 “余在年,偶得一则民间专治偏正头痛之秘方“偏正头风散”,经临证反复运用,筛选药物,调整主辅药比例,使之恰合上述病理、病机,用治各类各型头痛痼疾,收到药到病除之效。而且重订之后,已大大突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围。”2.相识组成:红参、五灵脂、制首乌、炒白蒺藜、制川草乌、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细辛、芥穗、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制白附子、明雄*(另研对入)、乳香、没药各6g。 上药共研细粉,日服2次,每次3g,饭后、睡前淡茶水调服。 主治:凡百治不效,抱病终生,至死不愈之头痛,古代谓之“头风痼疾”。史书记载,三国曹操即因此症,不治而死。或每日定时发作,或交节病作,或经前必犯,或由七情过激触发,发则头痛如破,晴胀头眩,呕吐涎沫,昏蒙思睡,饮食俱废。凡此种种,必是“伏邪”作祟。“伏邪”之因,必是患者正气先虚,外淫六邪袭人,无力鼓邪外透,留而不去。时日既久,由皮毛、经络渐渐深入于脏,湿痰死血筑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治之之法,当理清“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因势利导,扶正气,开表闭,引伏邪外透则病愈。 3.身世宋代《和剂局方》中查到本方之原始出处,《局方诸风门》项下列“追风散”方一则,药18味,与秘方相同,惟缺细辛,且主、辅药之剂量各异。明代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又转引于该书头风门项下,药味相同,剂量又与局方不同。李可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所得秘方,药味、剂量又是一变。 追风散一方在流传的过程中药物,剂量,包括主治均有加减变化,甚至在其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有两种不同的组成。 注:中药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首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烂研)、甘草(炙),各一两。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半两。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细研),各一分。用法:炮制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服。第二首组成:白僵蚕(去丝.嘴.炒)、全蝎(微炒)、甘草(炙)、荆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用法:炮制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好茶调下,食后,临卧服。4.后记中医称头痛为头风,认为其发病原因是感受风邪,追风散顾名思义可以祛除体内之风邪,进而治疗头痛。上述两首方剂均名为追风散,主治也基本相同。通过分析后发现,第二首追风散为基础版,主要运用祛风通络药物,配以石膏制约药物燥烈之性; 首方剂在增加祛风通络止痛功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药物,同时增强了止痛之效。目前追风散的应用并不止于头痛,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疼痛,正如李可先生在书中记载,追风散在治疗多发神经炎,风湿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上均有非常好的疗效。很高兴认识你,追风散!追风的少年有梦想追风的中药有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yfyl/5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济世贤居中医辩证治疗骨质增生简析
- 下一篇文章: middot肩周散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