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讲义和练习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pf.39.net/bdfyy/zjdy/171112/5837776.html 执业中药师讲义和练习 章 中药与方剂 *石金英杰教育小编:必备考点提示 1.重点掌握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和学术价值。 2.重点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所示效用、阴阳属性。 3.重点掌握按中医治疗学分类中各分类的具体内容。 4.重点掌握七情配伍的定义、效用和举例。 5.重点掌握“八法”定义和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意义。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 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种,其中新增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收载药物最多是中华本草(高频考点)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四气 (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三)所示作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一)含义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二)确立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香附、川芎等。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能泄:①通泄,如大*;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连。 (2)能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能坚 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昆布、芒硝等。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同涩作用,如龙骨,海螵蛸。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伤津液作用,如猪苓、茯苓。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原则: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2.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二)确立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花、叶类质轻的药多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2.药物的气味厚薄3.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有的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三)所示效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 五、归经 (二)理论基础 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 (三)确立依据 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 六、有*与无* (二)“*”的特性 1.狭义的*: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的“*”: (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三)确立依据 1.是否含有*成分; 2.整体是否有*; 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无*的关键。 (六)使用*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一、功效 (一)含义1.高级功效2.初级功效(二)认证 今天,对某药功效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首先要广泛收集资料,其次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所得资料。 (三)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 (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1)对因功效:(2)对症功效(3)对病证功效:(4)对现代病症功效: 二、主治病证 (三)表述 1.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 2.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风寒表证。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 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二、单味药配伍(一)七情配伍(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增强清热泻火效果。(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性。(生姜杀半夏)(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单行既不增效或减*,也不增*或减效,临床可据情酌选;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应用*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原则上应 禁止。“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最怕密陀僧。 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三、中成药配伍 (二)内容(注意病例) 1.功似配伍 2.功异配伍
第五节 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二)吐法: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三)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四)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五)温法: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六)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清脏腑热。(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治法。(八)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 三、方剂的组成 1.君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性或烈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二)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变化{(1)佐使药的加减。(2)臣药的加减。} 注意:不可减去君药 2.药量加减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
*石方圆教育小编再次提醒您 章节高频考点速记: 1.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中华本草》。 2.能安蛔生津的味是:酸。 3.能行气活血的味是:辛。 4.升浮性所示的功效是:开窍。 5.属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是:排石。 6.对比记忆:1.表示增*的配伍关系是是:相反 2.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是是:相使。 7.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1)个体差异;(2)配伍不当;(3)剂型失宜;(4)辩证不准;(5)离经悖法。 长按识别马上学习 关于我们 关键词:面授规模 、通过率 、专业化最强 精品的图书、权威的师资、专业的服务 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 医学教育、医考培训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yfyl/8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川乌头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玉米田里的恶草,如今价格不菲,野生的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