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80.html

中药学练习题

1.药对鉴别:

①龙骨与牡蛎:均属质重沉降之品,既善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用治肝阳上亢、心神不安;又善收敛固涩,用治滑脱诸证,以上作用相须为用。然牡蛎尚能软坚散结,常用治痰核、瘰疬、症瘕积聚等证。

②龟甲与鳖甲:均性味咸寒归肝肾经,能滋阴潜阳,为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及阴虚风动的常用药。但龟甲滋阴之力较强,又能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可用治骨痿、囟门不合、崩漏等;而鳖甲清虚热之力较强,又能软坚散结,可用治癥瘕痞块,久患疟母等。

③麻*与桂枝:均能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但麻*发汗力强,专治风寒表证;而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应用。麻*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治咳喘实证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治寒凝血滞诸痛及痰饮、蓄水证等。

④*芩、*连与*柏: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用治湿热及热*证,常相须为用。但*芩善泻上焦肺火,胆火,治少阳证,肺热咳嗽多用之,又能止血、安胎,用治血热出血及胎热不安等;*连善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中焦湿热、心火亢盛烦躁不眠及胃热呕吐用之最宜;*柏善泻肾火、退虚热,常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⑤白芍与赤芍:同为肝经血分药。但白芍酸敛,主补血敛阴,能平肝阳、养肝血、敛肝阴、柔肝止痛,(善治肝阳眩晕,血虚萎*,月经不调,脘腹挛急疼痛等证;)赤芍善泄,主凉血、活血、散瘀、清肝,(善治热入营血斑疹,瘀血经闭,痛经,及跌打损伤等证。)故有“白补赤泻,白敛赤散”之说。

⑥生地*与熟地*:均能滋阴生津,用治阴虚津亏诸证。然地*性寒质润,偏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善治热病血分证、杂病血热证、骨蒸劳热及消渴等证;熟地*性微温而滋腻,偏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能大补五脏真阴,善治血虚津亏及肝肾阴虚证等。

⑦白术与苍术:均能燥湿健脾,用治脾虚湿盛证,常相伍为用。但白术苦甘性缓,以健脾益气为主,兼有固表止汗、安胎之功,可治疗脾虚便溏、气虚自汗及脾虚胎动等;而苍术辛苦性烈,以燥湿运脾为主,兼有祛风除湿发汗之功,可治湿困脾胃及风湿痹痛等。

2.主要记相同的功效:

①金银花与连翘:均能清热解*,流散风热,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用治外感风热、温热病各阶段、热*疮痈等,常相须为用。但金银花又兼止血、解暑等作用,可用于热*泻痢及属热心烦;连翘清心泻火之力较强,又能散结,用治瘰疬痰核等。

②川贝母与浙贝母:均能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用治痰热咳嗽,瘰疬疮痈。然川贝母味甘为主,长于润肺化痰,肺热燥咳及肺虚久咳多用;浙贝母苦泄力大,善清热散结,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咳嗽,瘰疬疮痈多用。

③附子与干姜:均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用治亡阳证及中焦寒。但附子大热,峻散三焦寒邪,又能补火助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干姜温里回阳之力不及附子,主要治疗中上二焦寒证,温中止痛、温肺化饮是其所长。

④肉桂与桂枝:来源于同一植物,均有温通经脉,散寒之功。然肉桂辛偏温下焦,为治肾阳虚衰之要药;桂枝辛温,温补之力不及肉桂,偏于上行散寒解表,走四肢通络止痛。

⑤生地*与玄参:均甘苦而质润,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证立阴伤津亏之证。然地*养阴生津作用较强,阴虚津伤证多用之;又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尤佳,而玄参泻火解*利咽作用较强,咽喉肿痛、热*痈疮、瘰疬痰核及脱疽等证多用之。

⑥半夏与天南星:辛温有*,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然半夏主入脾胃,重在治脾胃湿痰,且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呕吐要药;天南星入肝经,偏于祛经络风痰而解痉,主治风痰证。二者外用皆有解*散结消肿之功,而天南星胜于半夏。

3.功效: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表,明目

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

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理药性,清热解*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白芍: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汗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红花: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4.分类: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止血药,泻下药

(1)活血祛瘀药:①活血止痛药:主治血瘀诸痛证;

②活血调经药: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等证;亦可用于其他瘀血痛证、症瘕、跌打瘀痛、痈肿疮*等;

③活血疗伤药: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伤筋,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瘀血病证;

④破血消症药:主要用于瘀血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血肿痛、偏瘫等症。

(2)清热药:①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

②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③清热解*药:功能清热解*,主治热*证;

④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血分热邪,主治血分实热证;

⑤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主治阴虚发热。

(3)止血药:①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血热妄行出血证;

②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因淤血阻滞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

③收敛止血药:主要用于多种出血证而无明显瘀滞者;

④温经止血药:主要适用于脾不统血,冲任不固之虚寒性出血。

(4)泻下药:①攻下药②润下药③逐水药。

适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5.半夏炮制品有哪些,作用有何不同?

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和半夏曲四种。

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法半夏长于燥湿健脾,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

6.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的区别?

①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②川牛膝长于活血祛淤。通瘀通经,引血下行,利尿通淋。

8.用法用量:

牛*: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龙骨:煎服9~30g,先煎,外用适量。

阿胶:烊化兑服3~9g。

: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

石膏:煎服15~60g,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芒硝:6~12g,溶化服,外用适量。

牛*: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麝香:入丸散剂,每次0.03~0.1g,外用适量。

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

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

9.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1)修制:①净制处理②粉碎处理③切制处理

(2)水制:①洗②淋③泡④润⑤漂⑥水飞

(3)火制:①炒②炙③煅④煨⑤烘焙

(4)水火共制:①蒸②煮③潬④淬

(5)其他制法:①发芽②发酵③制霜

10.名词解释: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此外,有的药物温凉之性不明显,作用缓和,称为平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归经:药物对人体某部分选择性作用,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或适应范围,用以说明一种药物对某经起治疗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按照用药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

药物七情:把单味药的应用与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相使: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分主辅合用后,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先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待煎煮30分钟以后,再加入其他浸泡后的药物同煎。对于*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则应该先煎45~60分钟,再加入其他浸泡后的药物同煎,以降低*性。

后下: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前加入,同煎5分钟左右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散失。

包煎:指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消除气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物。

化痰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瘀血证的药物。

补虚药:凡以补益正气,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治疗虚证的药物。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主要用治大便秘结,或水饮膨胀的药物。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治疗湿困脾胃证的药物。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痹症的药物。

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心神不宁病证的药物。

温里药:凡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

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11.祛风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分哪几类?每一类各适用于什么病证?

(1)祛风湿药

①祛风湿散寒药:适用于风湿痹痛属寒者;

②祛风湿清热药: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

③祛风湿强筋健骨药:主要用于风湿日久累及肝肾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疼痛等风湿痹证;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等。

(2)化痰止咳平喘药

①温化寒痰药:适用于寒痰、湿痰证,症见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舌苔白腻等;亦可用于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

②清热化痰药:适用于热痰、燥痰证,症见咳嗽气喘、痰*质稠或痰少难咯、唇舌干燥;亦可用于癫痫、中风、瘿瘤、瘰疬等。

③止咳平喘药:适用于咳嗽、喘息之证。

12.“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

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畏密陀僧, 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阿胶、杏仁、桂枝、山药、当归的功效和主要应用(简答或论述)。

阿胶:(1)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2)应用:①用于血虚证;②用于出血证;③用于阴虚证。

杏仁:(1)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应用:①用于咳嗽气喘;②用于肠燥便秘。

桂枝:(1)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2)应用:①用于风寒表证;②用于寒凝血、滞堵痛证;③用于痰饮,蓄水证。

山药:(1)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2)应用:①用于脾胃虚弱证;②用于肺虚喘咳;③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尿频等。

当归:(1)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2)应用:①用于血虚诸证;②用于血瘀证;③用于月经病;④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痈肿痛,用于阴血虚亏之肠燥便秘。

14.人参、附子、朱砂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人参:①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9g;研末吞服,每次2g;急救脱证可用至15~30g;

②使用注意:①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②入煎剂宜另煎,同渣服;③用治虚脱的危证,须用大剂量或采取注射;④不宜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附子:①用法用量: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②使用注意:反半夏、贝母、白蔹、白及、瓜蒌;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

朱砂:①用法用量:多入丸散服,每次0.1~0.5g,外用适量

②使用注意:①不入煎剂②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③本品有*内服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④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

15.利水渗湿药、化痰药常配伍理气药同用,为什么?

因为配伍理气药能行气,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化。所以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常配伍理气药。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是常配伍理气药,以增强活血祛淤之效。因痰易阻滞气机,所以化痰药配伍理气药,可使气顺痰消。因为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配伍理气药可以行气防滞。

16.甘味药、苦味药的作用和适应证是什么?

①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作用: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适用证: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

②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作用: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三种含义,分别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泄火、下气平喘作用。适用证:用于热结便秘、火热上炎及肺气上逆之咳喘。燥即燥湿,用于湿证。苦而温者,能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而寒者,能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证。坚是坚阴之意,即具有泻火存阴的作用。

17.论述题:

1)朱砂、酸枣仁、远志、人参均能安神,有何不同?

朱砂镇心安神,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心神不安;

人参健脾补心以安神,主要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

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安神,用于心肝阴血不足所致心神不安;

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用于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健忘、惊悸。

2)白术、杜仲、紫苏叶、砂仁、*芩、桑寄生、续断、艾叶均能安胎,有何不同?

白术健脾安胎,适用于脾气虚胎动不安;

杜仲有补肝肾,固冲任之功,适用于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所致胎动不安;

紫苏叶行气安胎,主要治疗气滞胎动不安;

砂仁有行气安胎之功,主要用于气滞所致胎动不安;

*芩清热安胎,主要用于胎热不安;

桑寄生补肝肾,安胎,主要用于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不安;

续断有补肝肾,调冲任,止血安胎之功,用治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所致胎动不安;

艾叶下焦虚寒,冲任不固之胎动不安。

3)香附、益母草与当归均能调经,有何不同?

香附是疏肝理气调经,治疗肝郁气滞所致月经不调;

益母草是活血祛瘀调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之功,主要治疗血虚、血瘀或血虚夹瘀所致的月经不调。

4)薄荷、玄参和山豆根均能治疗咽喉肿痛,有何不同?

薄荷疏散风热利咽,主要用于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

玄参滋阴降火利咽,主要用于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

山豆根清热解*利咽,主要用于热*咽喉肿痛。

5)乌梅、干姜、补骨脂、白头翁、五味子、吴茱萸、葛根、车前子、砂仁、藿香均能治疗泄泻,有何不同?

乌梅涩肠止泻,主要用于久泻久利;

五味子涩肠止泻,主要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泻;

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白头翁清热解*,凉血止痢,主要用于热*血痢;

干姜温中祛寒以止泻痢,主要用于脾胃虚寒之泻痢;

吴茱萸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葛根升阳止泻,主要用于脾虚腹泻和湿热泻痢;

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善治大肠湿盛而小便不利之水泻;

砂仁温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胃虚寒之泄泻;

藿香功善芳香化湿,主要用于湿阻中焦之泄泻。

6)细辛、川贝母与五味子均能治疗咳嗽,有何不同?

细辛能温肺化饮,主治肺寒痰饮之咳嗽;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主治肺虚久咳、肺热燥咳;

五味子敛肺止咳,主治肺虚久咳。

7)藿香、半夏、*连与吴茱萸均能止呕,有何不同?

藿香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用于湿阻中焦之呕吐;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连清胃止呕,用于胃热呕吐;

吴茱萸中焦虚寒呕吐,用于肝火犯胃呕吐。

8)麻*、*芩、干姜与五味子均能治疗咳喘证,不何不同?

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喘;

*芩善清肺热,主治肺热咳喘;

干姜温肺化饮,主治肺寒痰饮咳喘证;

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主治久咳虚喘,且为要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yfyl/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