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频繁出现自制药酒中毒事件,已造成14人死亡,罪魁祸首多为乌头和钩吻。为防范此类事件,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特发此风险提示。

一、乌头与钩吻中毒风险

乌头,包括草乌、川乌和雪山一枝蒿,均属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这些植物在民间常被用于制作药膳和泡制药酒,旨在治疗风湿疼痛等病症。然而,乌头属植物中含剧毒乌头碱。一旦中毒,初始症状包括舌及口唇周围的麻木感,口腔及咽喉部黏膜的刺痛和烧灼感,以及语言笨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毒后15-0分钟内,各种系统症状将相继出现,如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等。同时,患者还会感受到四肢的麻木、刺痛和蚁行感。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出现瘫痪、颜面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力和听力下降、呼吸困难以及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因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而丧命。

乌头中毒的常见原因有:

在制作药膳时,由于煎煮时间不足,乌头碱的毒性未被有效破坏,导致一次性服用过量而引发中毒。误饮生乌头泡制的药酒,需注意生乌头仅适宜外用,绝不可内服。

钩吻,这种马钱科植物,常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野葛、毒根或大茶药等,它具备祛风、消肿止痛以及去毒杀虫的效用。然而,这种植物的全株都蕴含着剧毒,尤其是嫩芽部分,其毒性更是强烈。钩吻含有钩吻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中毒。中毒的潜伏期通常很短,一般仅需数分钟至小时,临床症状便开始显现。这些症状包括头昏、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步态不稳、肌肉无力、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等。若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心脏及呼吸衰竭,最终造成死亡。

钩吻中毒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误服钩吻,这通常是因为钩吻的花和根茎与某些常用中药材,如金银花和五指毛桃,在外观上极为相似,导致消费者误用其根、叶来制备药酒、凉茶或煲汤,进而引发中毒;二是饮用钩吻炮制的药酒,但需注意,这类药酒通常仅供外用,严禁口服。

乌头与钩吻中毒的危害性极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首先,应强化监督管理,严格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乌头、钩吻等有毒植物为原料制售药膳和药酒。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乌头、钩吻中毒危害的认识,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制备和食用药膳、药酒时,务必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并确保所购药膳、药酒来源可靠。若不幸发生中毒,应立即采取催吐等措施,并迅速就医。当前临床尚无特效解毒剂,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旨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rybw/1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