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生态版刊登两篇文章,报道云南切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以及通过就地保护、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保护珍稀濒危草本植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法与经验。

“冰清玉洁,盈盈秋水”

海菜花因根茎生长在水中

花生长在水面而得名

其水上漂浮的样子

剔透秀雅,仙气十足

海菜花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植物

对水质要求非常高

因此又被称为“水质风向标”

通过积极推进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目前,丽江市宁蒗泸沽湖水质

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为海菜花等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不仅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

近年来曲靖市沾益区海峰湿地

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东湖等多地水体

都盛开了海菜花海菜花

这是云南生态环境保护

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

以下为人民日报报道原文

↓↓

多样生物多种保护

云南加大极小种群保护力度、积极抢救基因资源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无人机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核心阅读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保存在种质资源库的种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

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背后,是云南科研人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持续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亚洲 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组织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完成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

摸清家底

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摸清家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步。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工作常态。40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南横断山区,采集了近6万号标本,拍摄了超3万张图片,只为寻找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地衣。每年花半年以上时间去野外采集标本,多年持续跟踪,王立松共发现地衣新种36个,完成DNA分子材料多份,摸清了近种地衣的来龙去脉,为构建我国 的地衣生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对云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一代代像王立松这样的分类学家踏遍山山水水,一步步摸清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统计,年至年,云南省累计发现新种种,其中新物种种,新记录种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版)》等,为云南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守护物种基因库

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守护。

今年8月28日,一头出生仅6天的幼象脐部受伤被母象遗弃,随后人们将其带回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年成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迄今已成功救助24头野生亚洲象,成功辅助大象繁育出9头小象,成活率%。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年,中国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经过10余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 的野生种质资源库。截至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种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

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调查获得了80个植物物种种群现状的基础数据。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在昆明植物园内开始建设,目前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在昆明植物园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显脉木兰、滇桐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生长在被誉为“世界基因库”的云南高黎贡山上的珍稀植物——高黎贡球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供图

作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推进的“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完成了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对种受威胁植物采取了保护措施。

科学开发

推动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科属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表新天然产物超万个。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等一大批从植物中提取成分的药品已成功上市,实验室已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云南特有鱼类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迁地保育云南土著鱼类活体种,突破人工繁殖技术48种,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有3种。培育的滇池金线鲃水产新品种“鲃优1号”,成为我国 个基于 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不只是物种,从基因到生态系统,云南科研人员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发了多类群的DNA条形码技术,牵头组织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的4个中心节点之一。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建设的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度森林样带,已初具规模。这是沿水热环境梯度分布的连续完整的森林样带,通过观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究竟有哪些影响。

科研人员表示:“研究生物多样性,不仅关系当下,更能借以了解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给草本植物更多呵护

云南开展就地保护、加强人工繁育

“像石斛、重楼这样的名贵中药材还好认些,比较冷门的*精很多人都不认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普洱支队队员郭元丰说,难以识别,给草本植物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随着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在云南,就地保护、人工繁育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持续推进,一些珍稀濒危草本植物有望得到更多呵护。

“杂草”可能恰是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郭元丰长期在森林保护一线工作。他告诉记者,当前野生草本植物保护形势较为严峻,“公众的相关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商业价值较高的野生草本植物像石斛、重楼等,都是被采集的主要对象,过度采挖对野生植物资源影响很大。”

“有时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在不经意间 珍稀濒危植物。”长期致力于兰科植物保护利用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石宝表示,“有时‘杂草’可能恰是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商业介入导致的过度采挖。”他说,由于大多数兰科植物观赏价值较高,部分还可做药用,加之此前兰科植物未进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有的村民擅自将兜兰、独蒜兰等采挖回家种植、售卖;有的厂商定点收购甚至组织村民采挖,严重破坏了这些植物的野生种群。

根据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兜兰属除了硬叶兜兰、带叶兜兰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其余30多种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石斛属中除了曲茎石斛、霍山石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其余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认识植物

是保护植物的前提

张石宝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已连续多年未在野外观察到野生铁皮石斛。此次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重楼属植物,曾遍布一些山区群众的房前屋后,但由于过度采挖,很多已经只残存于深山老林。“好在草本植物繁殖能力相对较强,随着保护力度加大,有些保护区边缘已经长出了新的重楼幼苗。”张石宝说。

“除了生态价值,草本植物的经济潜力巨大,特别是背后蕴含的巨大种质资源价值,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草本植物的栖息环境。”张石宝介绍,野生草本植物蕴藏的种质资源,保护了上百万年才演化来的重要遗传资源,为新品种选育、老品种改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种质资源。不管是为了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还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就地保护都尤为重要。

“认识植物是保护植物的前提。”张石宝建议,有必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摸底和相关宣教工作,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做好种质资源的

收集保存和人工繁育

保护草本植物既要做好就地保护

也要做好种质资源的

收集保存和人工繁育

麻栗坡兜兰由于观赏价值高,受采挖威胁较大。“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是导致野生植物种群减少的主要因素,合理的人为辅助手段有助于草本植物野生种群的恢复。”张石宝表示,随着种子无菌萌发等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不少草本植物的规模化繁育,一些人工繁殖的幼苗可以回归到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

由于不少兰科植物本身是小种群散布,野外种群自然恢复并不容易。

单是收集麻栗坡兜兰的种质资源,张石宝团队就花了整整3年时间。一个野外居群往往只有十几株的麻栗坡兜兰,如今张石宝的实验室已经有了上万株。“人工繁殖栽培是缓解野外种群采挖压力的重要手段。”张石宝期待,通过严格的执法和成熟的人工繁育技术的应用,未来草本植物的野外采挖有望得到遏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ltx/1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