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三
三、发展历程 综观我国药物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01 历代本草和药物专著。历代学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提炼总结使得药物品种、法治等日益丰富,并著之于文献,即历代本草中。到清代,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余种,保存至今的也有余种。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作为最经典之作,为后世药学理论发展奠定基础。魏晋以来,本草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雷公炮炙论》11是我国药学史上最早的炮炙学专著;《本草经集注》12丰富临床用药内容,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模式。唐代在全国药物普查基础上修撰的《新修本草》13是我国 部官修本草,也被称为世界上 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14早年。宋代由国家组织撰修、雕版印刷《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使本草规范得以准确地广泛传播;《证类本草》15囊括北宋以前的本草资料,被视为本草典籍承前启后的传世之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6被称为世界上 部成方制剂规范,收载大量方剂和制法;金元时期,张元素的药物专书《珍珠囊》开创以讨论药性、注重临床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本草体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考订详明、标纲立目、分类先进、体例严谨,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清代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17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新药和民间用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内容。 此外,在我国古代还有炼丹、炮制、食疗、药用植物等方面的专题著作。 02 收载药物。历代本草和药学专著对药物发展各有贡献,收载的药物不断增加。《神农本草经》载药种,《本草经集注》载药种,《新修本草》载药种,《本草拾遗》增收《新修本草》未载之药种,二者合计种,《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已达种(其中植物药计有种,动物药种,矿物药种,其他类药物种)。《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又广补前人所未载之药。至此,见于药物学著作记载的药物数量已达2多种。
03 制药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中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丰富的用药形式,制药技术较为发达。 1.对于药物剂型而言,古代就有药性决定剂型、从临床用药需求选择适宜剂型的论述。早在商代就有汤剂31使用记载,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有丸剂、洒(散)剂。该时期丸剂最为常用,出现有以酒、醋、油脂制丸的技术;《内经》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在“因病制剂32”的原则指导下创制了各种药物剂型,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煎剂、丸剂、散剂、酒剂、坐剂、导剂、含化剂、滴剂、糖浆剂、软膏剂、洗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 晋代《肘后备急方》记载有黑膏药、干浸膏、浓缩丸、蜡丸、熨剂、尿道栓剂等剂型,并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并有专章论述。唐朝《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载“紫雪丹”“磁朱丸”“定志丸”等中成药至今仍在沿用。 宋朝是我国成药大发展时期,设立有专门的制药、售药机构(和剂局、惠民局)。同时期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了大量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成药种,方剂首(按剂型分,丸剂方,汤剂方,煎剂2方,煮散剂26方,散剂方,膏剂19方,饼剂4方,锭剂2方,砂熨剂4方,丹剂77方,粉剂1方,其他剂型5方),被称为世界上 部中药制剂规范。 明代《本草纲目》收载中药剂型近40种,除记载丸散膏丹常用剂型外,尚有油剂、软膏剂、熏蒸剂、曲剂、露剂、喷雾剂等。明清时期,中药制剂品种繁多,剂型齐备,官方管理严格,其生产与经销得到进一步扩大。 2.在给药途径方面,战国时期除用药外敷和内服外,就存在有药浴、熏、熨等法;到东汉时期,给药途径就多达几十种,如洗身法、药摩法、含咽法、烟熏法、灌肠法等等。这些给药方法在后世都得到了保留并有进一步的发展。 04 药性始于神农,炮制晟于雷斅?药性者寒热温凉,苦酸甘辛咸,归经,补泻,有*无*是也?炮制者净切炒炙飞霜煅?蒸煮燀提芽酵干? 药以治病,因性为能?性之所存,药之固有?性之所现,功用相托?性之根本,物质所在。性之不同,其质迥异?寒不及则无以清热,热不足则无以祛寒?酸不足无以收敛固涩,苦不及无以燥湿清泄,辛不足无以发散行气,甘不及无以补虚和中,咸不足无以软坚散结?然而,药性太过必损所及,寒过伤阳,热过伤阴?酸过损齿伤筋,苦过伤胃耗液,辛过损津耗气,甘过生湿助满,咸过易助痰湿?药性之太过或不及,均可炮以制之,过者抑之,弱者扬之,促药性之变,应临床之需?医家治病必依药性辨证施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乃药性之所治?药家制药亦遵药性辨质修事?药性之变,炮制所致?增性?缓性?改性也?增性者从制也,亦即寒者寒制,即寒药同制,谓之寒者益寒,胆汁制*连是也;热者热制,即热药同制,谓之热者益热,酒制仙茅是也?辛甘淡制益辛甘淡,苦酸咸制益苦酸咸?缓性者?改性者反制也,亦即寒者热制,得生寒熟温,酒制地*是也;热者寒制,成生热熟凉,胆汁制南星是也?均谓缓性或改性?辛甘淡者制以苦酸咸,苦酸咸者制以辛甘淡,亦缓改其味也?缓性者轻制,改性者重制? 制沉降者用升浮之品,制升浮者以沉降之辅?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谓之生升熟降,盐制砂仁即是;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谓之生降熟升,酒炙大*是也;升者引之以酒,则升者益升,酒制*芩是也;沉者引以咸寒,则降者益降,盐制*柏是也? 归经者炮以改之,生姜发散而入肺,干姜回阳而入心,煨姜暖脾止泻而入脾胃,炮姜温经止血则专入脾?酒制上行走头面,盐制下行益肾助阳,醋制入肝行气止痛,蜜制入肺脾止咳益气?一药制法不同,归经各异,乃内涵之变? 补泻者制可互换,干地*制为熟地*,由清泻转为滋补?生首乌蒸为制首乌,则泻下变为补肝肾?均为缓性改性之典型? 有*者制以减之,川乌草乌 之类,乃*性物质水解,开 化所致?无*者制以增效,比比皆是?减*增效,两大作用,乃物质基础之变,炮制转化清晰之日,则是炮制登雅之时? 炮制奥妙,古人之创?探析原理,今人之解?理清新法立,技精业丰成? 内容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成药》,4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ltx/5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欲起沉珂需重剂,用量还需向经寻
- 下一篇文章: 农村一种野菜,以前被当做杂草,现发现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