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经典方剂三字歌诀大全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 论方剂,数千万,仲景方,历代赞, 诸名医,积经验,学配伍,是关键。 古组方,原则全,君与臣,佐使兼; 今改为,主辅言,佐与使,亦四般。 主治病,主病安;辅助药,协主兼; 佐主辅,兼证痊,有反佐,并制监; 言使药,引经专,调药性,兼和缓。 遵原则,贵权变,味与量,常增减。 急用汤,缓用丸,易配伍,功异然。 一 解表方篇 病在表,法当汗,祛表邪,宜辛散。 表寒温,表热寒,表而虚,扶正添。 1.麻*汤《伤寒论》 麻*汤,桂杏甘,解表寒,疗咳喘。 麻*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芍药甘,姜枣引,营卫安。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羌活汤,苍草防,芩芎芷,辛地*, 解表邪,里热尝,兼无汗,头痛良。 羌活、苍术、防风各4.5克,细辛1.5克,川芎、白芷、生地、*芩、甘草各3克。 4.银翘散《温病条例》 银翘散,桔豉甘,荆竹薄,牛蒡煎, 温病初,辛凉餐,解表热,此方选。 银花、连翘各10克,桔梗、薄荷各6克,竹叶4克,甘草5克,荆芥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水煎服。 5.桑菊饮《温病条例》 桑橘饮,桔梗杏,甘翘薄,芦根用, 宣肺经,医风温,散内热,咳嗽宁。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各10克,甘草、薄荷各3克。 6.大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寓麻*,添石膏,配枣姜。 功解表,兼除烦,身疼痛,躁无汗。 麻*12克,生石膏24克,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各6克,大枣4枚。 7.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逐饮方,麻桂芍,辛草姜, 五味夏,咳喘良,气管炎,可选方。 麻*、芍药、桂枝、干姜、半夏、炙甘草各10克,细辛、五味子各5克。 8.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杏甘,石膏汤,清肺热,咳喘良。 麻*6克,杏仁9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18克。 9.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透麻疹,升葛方,配芍草,散剂良。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0克。 10.人参败*散《小儿药证直诀》 败*散,外感方,兼体虚,用此汤, 柴芎枳,前胡羌,苓独草,桔梗*。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参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二 清热方篇 里热证,法当清,用苦寒,亦辨证, 虚者补,实则功,分卫气,别血营。 11.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知石甘,加粳米,气分安。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12.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豉汤,疗虚烦,医*疸,胆囊炎。 栀子、淡豆豉各10克。 13.清营汤《温病条例》 清营汤,犀地丹,银翘竹,玄麦连。 犀角1.5克,生地15克,竹叶心3克,*连5克,玄参、麦冬、丹参各9克,银花、连翘各6克。 14.犀角地*汤《千金方》 犀生地,芍药丹,清热*,血分安。 犀角1.5克(锉末,冲服),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15.*连解*汤《外台秘要》 解*汤,芩连襄,栀*柏,三焦凉。 *连、栀子各10克,*芩、*柏各6克。 16.普济消*饮《医方集解》 消*饮,普济方,升柴薄,芩连僵, 桔陈甘,玄勃蒡,板蓝翘,解*良。 *芩、*连各15克,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17.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活命饮,医疮疡,乳没银,归芷防, 陈草芍,花粉襄,山甲贝,皂刺尝。 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防风、贝母、陈皮、甘草各3克,银花9克。 18.五味消*饮《医宗金鉴》 消*饮,五味成,银野菊,蒲公英, 紫天葵,共地丁,解热*,疗疮疔。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6克。 19.香薷散《和剂局方》 香薷散,朴与扁,斛暑湿,粗末煎。 香薷20克,厚朴、扁豆各10克。 20.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既清暑,又生津,斛麦竹,西洋参, 苦*连,知甘粳,西瓜皮,荷叶梗。 西瓜翠衣30克,粳米、荷梗各15克,知母、甘草各6克,石斛、麦冬各10克,西洋参5克,竹叶6克,*连3克。 21.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散,生地甘,木通竹,心火痊。 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各等分。 22.龙胆泻肝汤《古今医方集成》 泻肝汤,君龙胆,柴芩栀,归地甘, 车通泽,入肝胆,可降酶,退*疸。 生地、*芩、木通、柴胡各6克,龙胆草10克,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甘草各3克。 23.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泻白散,地桑甘,加粳米,肺热宣。 粳米15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4.清胃散《脾胃论》 清胃散,升麻连,生地归,丹皮煎。 生地、当归各3克,*连6克,丹皮5克,升麻10克。水煎服。 25.玉女煎《景岳全书》 玉女煎,胃火清,知膏膝,熟地冬。 生石膏30克,熟地*15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26.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共秦皮,柏连入,医热痢。 白头翁15克,*连6克,*柏12克,秦皮10克。 2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蒿甲丹,知地*,疗虚热,骨蒸康。 鳖甲15克,生地12克,青蒿、知母各6克,丹皮10克。 三 温里方篇 里寒证,法当温,益肾阳,厥逆斟, 脾虚寒,宜温中,通经络,散寒凝。 28.温中丸(汤)《伤寒论》 理中丸,参术甘,干姜入,温脾寒。 *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10克。水煎服。 29.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萸汤,参姜枣,暖肝经,温胃好。 吴茱萸10克,*参12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30.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饴糖,倍芍药,建中汤, 温胃寒,医溃疡,加*芪,效更彰。 饴糖30克,芍药18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加*芪名*芪建中汤。 31.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附甘姜,救厥逆,回真阳。 制附子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 32.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术苓姜,芍益阳,附温阳, 脾肾暖,水道畅,医水肿,体安康。 白术6克,制附子、茯苓、白芍、生姜各10克。 33.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阳和汤,阴疽方,草芥肉,麻*姜, 鹿角胶,熟地*,鹤膝风,流注良。 熟地30克,鹿角胶10克(烊化),白芥子6克,甘草6克,肉桂、炮姜、麻*各3克。 四 泻下方篇 里实证,当攻伐,峻逐水,缓润下。 34.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枳硝*,厚朴入,寒下良。 小承气,朴枳*,有调胃,*草芒。 大承气汤:大*12克,芒硝10克,枳实、厚朴各15克。 小承气汤:大*12克,枳实9克,厚朴6克。 调胃承气汤:甘草6克,大*、芒硝各12克。 35.大*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医肠痈,推此方,泻内热,首大*, 破瘀血,丹皮良,冬瓜子,桃仁芒。 冬瓜子15克,大*、桃仁、丹皮、芒硝各10克。 36.大*附子汤《金匮要略》 温下方,附辛*,泻寒积,便通畅。 制附子12克,大*10克,细辛6克。 37.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仁丸,小承气,加芍杏,润下剂。 麻子仁克,大*克,杏仁、厚朴、芍药、枳实各70克。依法制丸。 38.温脾汤《千金方》 温脾汤,附干姜,攻冷秘,参草*。 大*、制附子各10克,干姜、*参各6克,甘草3克。 39.十枣汤《伤寒论》 十枣汤,逐水饮,遂芫戟,各等分。 共细末,枣汤进,医腹水,疗悬饮。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0.5至1克,大枣10枚煎汤送服。 40.舟车丸《景岳全书》 舟车丸,功逐水,*榔丑,戟芫遂, 木轻粉,青陈皮,肝硬化,腹水宜。 黑丑克,芫花、甘遂、大戟各30克,大*60克,木香、青皮、陈皮、槟榔各15克,轻粉3克。共为细末,水糊为丸。 41.芦氏秘方《中华内科杂志》 肿半截,芦氏方,二丑粉,糖枣姜。 二丑、生姜、红糖、大枣。依法制膏。 五 和解方篇 和少阳,疏气机,调肠胃,理肝脾。 42.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芩夏甘,参姜枣,和肝胆。 柴胡12克,*芩、*参各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半夏10克。 43.逍遥散《和剂局方》 逍遥散,柴芍甘,归苓术,薄姜全。 柴胡、茯苓、当归、白芍、白术、甘草各15克,生姜10克,薄荷3克。 六 表里双解方篇 表证急,汗法驱,里证重,先救里, 若同病,表里医,既治表,又医里。 4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大柴胡,芩夏姜,枳芍枣,加大*。 柴胡、枳实、制半夏、*芩、白芍各10克,大*6克,生姜12克,大枣4枚。 4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主葛根,芩连甘,痢兼表,可煎餐。 葛根15克,*芩10克,*连6克,甘草3克。 七 祛湿方篇 祛湿剂,主利水,化痰饮,避浊秽, 止泄泻,开癃闭,通淋浊,蠲三痹。 46.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正气散,首藿香,苓陈夏,术草襄, 腹皮苏,桔梗朴,解表邪,化湿浊。 藿香、茯苓各12克,苏叶、白芷、大腹皮、白术各10克,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各5克。 47.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猪茯苓,泽术桂,水道行。 猪苓、茯苓、白术各15克,桂枝10克,泽泻12克。 48.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苍朴甘,广陈皮,燥湿专。 陈皮、厚朴各10克,苍术15克,甘草6克。 49.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汤,治阳*,生山栀,合大*。 茵陈18克,山栀10克,大*6克。 50.八正散《和剂局方》 八正散,通热淋,车前子,生川*, 栀滑草,扁瞿通,医结石,缓疼痛。 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栀子、木通、甘草、大*各等份。 51.防己*芪汤《金匮要略》 己与芪,白术甘,祛湿邪,医肾炎。 防己、*芪各10克,白术6克,甘草3克。 52.萆薢分清汤《丹溪心法》 分清饮,萆薢名,菖乌药,草智苓。 萆薢、乌药、石菖蒲、益智仁、茯苓、甘草各等份。 53.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独活君,寄生汤,归芍芎,干地*。 参苓草,艽辛防,牛膝桂,痹膝康。 独活、秦艽、防风、芍药、杜仲、牛膝各9克,桑寄生18克,干地*15克,当归、*参、茯苓各12克,川芎、甘草各6克,细辛3克,肉桂1.5克。 八 祛风方篇 凡风证,内外情,外疏散,内熄风。 54.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 茶调散,川芎君,羌防芷,薄草辛, 散风邪,医头痛,或偏正,或巅顶。 川芎、荆芥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薄荷、细辛各3克,防风4.5克。 55.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牵正散,医而瘫,白附子,蝎僵蚕。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为末。每服3克。 56.小活络丹《和剂局方》 小活络,乳胆星,川草乌,没地龙。 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制南星各克,乳香、没药各90克。共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每服3克。 57.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钩藤汤,有羚羊,桑菊草,芍地*, 竹茹贝,茯神襄,清血热,平肝阳。 钩藤、菊花、白芍、茯神各10克,竹茹、生地各15克,羚羊角、甘草各3克,桑叶6克,川贝12克。 58.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熄风汤,功镇肝,生龙牡,生龟板, 赭膝芍,玄冬甘,生麦芽,青蒿楝。 怀牛膝、代赭石各30克,生龙骨、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生牡蛎各15克,川楝子、生麦芽、青蒿各6克,甘草3克。 59.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杏汤,栀梨皮,浙贝豉,沙参齐, 滋肺津,外燥宜,咳无痰,上感医。 桑叶、浙贝、淡豆豉、梨皮、山栀皮各6克,沙参12克,杏仁9克。 60.麦门冬汤《金匮药略》 麦冬汤,夏参甘,粳米枣,胃热专。 麦冬18克,粳米15克,*参10克,制半夏5克,大枣4枚,甘草3克。 61.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清肺汤,功养阴,生地芍,丹麦斟, 薄贝母,草玄参,疗白喉,乳蛾饮。 生地12克,麦冬、玄参各10克,炒白芍5克,甘草、贝母、薄荷各3克,丹皮5克。 九 祛痰方篇 祛痰湿,疗咳喘,止呕吐,舒胸脘, 消瘰疬,定晕眩,痰是标,求本源。 62.二陈汤《和剂局方》 二陈夏,陈茯苓,和胃气,疗咳喘, 加枳星,名导痰,入枳茹,为温胆。 陈皮5克,制半夏5克,甘草5克,茯苓10克。二陈汤加枳实、制南星,名导痰汤;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名温胆汤。 63.止嗽散《医学心悟》 止嗽散,桔陈菀,荆百部,草百前。 桔梗、荆芥、紫菀、白前、百部各克,甘草30克,陈皮克。共为末。每服10克,开水调服。 十 消导方篇 消导剂,化痞积,导食滞,畅气机。 64.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丸,陈苓半,莱菔翘,焦三仙。 山楂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为末制丸。另一方有麦芽。 65.枳实消痞丸《兰室秘籍》 曰枳实,消痞丸,参朴术,夏曲连, 麦芽曲,茯苓甘,加干姜,脾胃安。 干姜3克,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克,半夏曲、*参各10克,厚朴12克,枳实、*连各15克。 十一 理气方篇 气分病,滞与逆,滞宜行,逆降气。 66.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气郁散,芎苍曲,栀附餐。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为细末,水泛为丸。 6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夏厚朴,气方祖,苓生姜,并紫苏。 制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苏叶各10克。 68.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瓜蒌实12克,薤白10克,米酒30毫升。 69.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定喘汤,苓甘冬,麻白夏,桑苏杏。 麻*、白果、桑白皮、款冬花、制半夏各10克,杏仁、*芩各5克,苏子6克,甘草3克。 十二 理血方篇 血分病,瘀虚溢,瘀当祛,虚补益, 止血法,疗血溢。活瘀血,兼理气。 70.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硝*草,桂加桃,成此方,祛瘀好。 桃仁、大*各12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6克。 7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王清任,倡逐瘀,四物备,桃红继, 桔枳草,柴牛膝,血瘀胸,久不愈。 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10克,桃仁12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5克。 7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曰补阳,还五汤,内四物,去地*, 桃红龙,芪四两,中风后,疗诸恙。 *芪克,当归6克,赤芍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 73.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槐花散,医肠风,止便血,枳柏荆。 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各等份,为末。每服6克。 74.小蓟饮子《济生方》 小蓟饮,治血淋,蒲滑竹,归通斟, 生地藕,草栀仁,清湿热,医尿频。 生地24克,小蓟10克,滑石12克,木通、蒲*、淡竹叶各10克,甘草5克,藕节10克,当归5克,栀子仁10克。 十三 补益方篇 论虚疾,分四虚,阴和阳,血与气, 各脏腑,皆有虚,当辨证,须留意。 75.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补气方,四君先,茯苓入,参术甘。 *参、茯苓、甘草、白术各等份。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76.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涵四君,龙眼肉,归枣仁, 芪香远,姜枣引,补心脾,崩带饮。 白术、龙眼肉、茯神、*芪各30克,木香、*参各15克,甘草、当归、远志各3克,酸枣仁30克。 77.四物汤《和剂局方》 四物汤,归地*,赤芍药,血证方。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等份。加桃仁、红花,名桃红四物汤。 78.六味地*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丸,药地丹,萸苓泽,益肾肝, 加桂附,温肾寒,加知柏,虚火安。 熟地28克,山药、山萸肉各12克,茯苓、泽泻、丹皮各1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钱。加附子、肉桂,即金匮肾气丸;加知母、*柏,即知柏地*丸。 十四 固涩方篇 固涩剂,可止遗,敛虚汗,崩带医, 固脱证,止泻痢,标本顾,兼补益。 79.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玉屏风,芪防术,固表虚,自汗出。 *芪18克,白术12克,防风6克。 80.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固精丸,芡莲须,龙牡蛎,沙蒺藜。 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研末,莲肉煮粉糊为丸。 81.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龟龙菖,茯苓神,远归*。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茯神、当归、龟板各30克。为末。每次6克,*参汤调下。 82.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 养脏汤,医脱肛,罂粟壳,蔻诃香, 归芍肉,甘术*,泄痢久,服之康。 白芍、白术、炙甘草、罂粟壳各10克,当归、*参各12克,肉豆蔻、肉桂、木香、诃子皮各5克。 十五 安神方篇 神不安,责肝心,虚滋养,实重镇, 强身体,振精神,服此剂,安心神。 83.朱砂安神丸《兰室秘藏》 安神丸,朱砂连,归地草,除热烦。 *连、朱砂、生地、当归、甘草,依法制丸。 84.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养肝阴,草枣仁,知芎苓,益心神。 酸枣仁15克,茯苓10克,知母6克,川芎、甘草各3克。 85.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补心丹,归地玄,二冬味,参苓远, 柏枣仁,丹参煎,桔梗引,砂衣丸。 生地、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参、玄参、丹参、白茯苓、桔梗、远志,依法制丸,朱砂为衣。 十六 开窍方篇 开窍剂,多辛香,分凉温,当细详, 凉开法,如牛*,温开法,苏合香。 86.安宫牛*丸《温病条辨》 牛*芩,栀郁金,犀麝冰,连雄珍, 箔为衣,朱砂镇,解热*,昏谵饮。 牛*、郁金、犀角、*芩、*连、雄*、山栀、朱砂、 、麝香、珍珠,依法制丸,金箔为衣。 87.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苏合丸,沉丁香,术附诃,青木香, 犀荜冰,乳麝香,白檀砂,安息香。 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 、苏合香油、乳香,依法制丸。 十七 驱虫方篇 驱虫剂,有效验,虫可去,痛随减。 88.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丸,安蛔虫,辛椒桂,附干姜, *连柏,归与*,医蛔厥,下痢尝。 乌梅枚,干姜克,细辛、桂枝、熟附子、*柏各克,蜀椒、当归各克,*连克,*参克,依法制丸。 89.驱绦汤(经验方) 驱绦汤,取槟榔,南瓜子,宜炒香。 南瓜子肉60~克,槟榔片30~60克。先服南瓜子肉二小时后,服槟榔煎剂。 十八 催吐方篇 涌吐方,吐痰涎。食*物,存胃脘, 病情急,证凶险,*涌出,体自安。 90.瓜蒂散《伤寒论》 甜瓜蒂,赤小豆,豉煎汤,催吐奏。 甜瓜蒂、赤小豆各等份,为末。每次1~3克,用淡豆豉汤送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ltx/7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NameStory第一季Seas
- 下一篇文章: 多年收集的小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