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发现并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它是人类最常见细菌,将近1/2的世界人口感染该菌,在发展中国家非常常见。它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和胃溃疡、胃黏膜淋巴瘤以及恶性胃部疾病等上消化道疾病。

通常在儿童早期感染,如没有给予正规治疗,会持续终生。文献报道,生后6天、5~7周以及2.5~5.5月龄的儿童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印度,将近80%的儿童在10岁前感染该菌,其中约15%在成人发展为消化道溃疡,1%进展为胃癌。鉴于发展中国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这一原因,对于儿科医生而言,幽门螺杆菌的诊断至关重要。

幽门螺杆菌是人体胃内 能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其生化特性是具有尿素酶的高度活性,能分解胃内尿素产生氨和 化碳,基于这种生物化学反应的特性,可采用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什么是尿素呼气试验?

尿素呼气试验Ureabreathtest(UBT)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该方法简单、无创、精确、可重复、廉价,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试验的敏感度达95%~%。

原理:

口服用核素(C-13、C-14)标记的尿素制成的胶囊。

尿素在胃内被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产生氨、CO2;

化碳被吸收进入体循环,转运至肺,由呼气中排出;

检测呼气中CO2的核素碳可间接诊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呼气试验对儿童安全吗?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C-12、C-13和C-14,前二者是稳定同位素,只有C-14有放射性。C-13、C-14尿素呼气试验在诊断准确率上大致相同。C-13为稳定同位素,无辐射作用,但价格较贵,检测需昂贵的质谱仪;同时检测程序较为复杂,使普遍应用受到限制。传统观点认为C-13尿素是一种稳定的、无放射性的核素,儿童和孕妇均可使用。在我国,出于对辐射的恐惧,C-14尿素呼气试验尚未在儿童中开展,但在欧美国家已有儿童进行C-14尿素呼气试验的研究报道。那么,C-14尿素的辐射性究竟有多大?C-14尿素呼气试验能否应用于儿童呢?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与我们生活不可分割,这些辐射来自于天空、地球以及人体内部。人类在经受大量辐射的情况下幸存。在所有的食品及水中均存在辐射,它们通过摄取进入体内。一个体重为70kg的人含有大约9kBq的放射性物质,而这些物质大部分来自于食物,它们每分钟超过万次分解。这也就意味着1天中,数以亿计的细胞被攻击;1年中,数以万亿计的细胞被攻击。以上数据表明,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经受一个小剂量的辐射,而这些辐射对人体无害。

C-14为碳原子的同位素,具有一定的放射性,C-14放射β粒子后蜕变为N-14。物理半衰期为年,而生物半衰期为10~12天,在空气中的辐射距离仅22cm。当C-14胶囊剂量为37kBq(我国常用尿素C-14胶囊一粒27.8kBq、0.75uCi),有效剂量当量为1~3μSv。对于人体而言,这是一个很小的辐射剂量。事实上,这个辐射剂量小于人类每天从自然界中接受到的辐射,接近于1h的飞机飞行中接受到的宇宙射线的剂量、相当于胸片的七分之一、钡餐的千分之一,其危险性仅相当于一个人一生中吸半支烟。

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数据表明每人平均每年接受到自然辐射量为2.4mSv,这相当于1年中行次C-14检查产生的剂量。绝大部分(大于90%)摄取的C-14在72h内可以快速从成人或儿童中以尿液以及呼吸形式排出。该实验对操作者无照射危害,对环境无污染,其安全性已被美国FDA所认可。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年5月20日管理规定:含有0.75uCi的C-14尿素胶囊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体内诊断,对环境、患者和医生,其辐射影响都是非常微小的,从辐射防护角度判断都是安全的;在诊断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普通废物处理。

综上所述,C-14尿素呼气试验可安全应用于儿童,并可作为诊断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资料:

1.ChanderM.Pathak,BalwinderKaur,KrishanL.Khanduja.14C-Ureabreathtestissafeforpediatricpatients.NuclearMedicineCommunications,31:–.

2.江载芳等主编.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云淡风轻

审阅:医院核医学科陈黎波教授

编辑:黑草乌叶

质控:小二仙草

云淡风轻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yfyl/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