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张仲景50味药证middot
导读: 《伤寒论》方,有名有药者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方,有名有药者方,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煌《张仲景50味药证》。 乌头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有川乌头与草乌头之分,川乌头系四川栽培植物乌头的主根,草乌头为野生乌头、北乌头及其他种同属植物的块根。因川乌头的栽培始见于宋代《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乌头,应视为草乌头为妥。《金匮要略》中所用乌头也应视为草乌头。川乌头以个大、肥满、质地坚实者为佳,故处方常用大川乌。草乌头以个大肥实、粉性足者为佳,故有大草乌之名。《神农本草经》谓乌头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金匮要略》入5方次。 1 原文考证 大乌头煎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十),此方为单味乌头,用量也 ,为大者5枚。其主治为腹中剧痛而手足厥冷、脉沉紧者。 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赤丸治“寒气厥逆”(十)。 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九)。 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十)。 以上诸方主治均为痛证。桂枝汤虽也可用于腹痛,但其程度不重,若加乌头,则可治腹痛、身痛而逆冷、手足不仁者。 2 药证发挥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而已,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其舌质多淡红,舌苔多白滑。若患者舌质红绛,舌苔光薄者,或肤白形瘦者,乌头当忌用或慎用。另外,乌头*性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方可服用。剂量也要严格掌握,切不可过量。 根据张仲景的使用经验,乌头要用蜜煎煮。其道理何在?蜂蜜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糖类饱和溶液,其密度大约为1.4,要高于水分许多。标准状态下,水的密度为1.0,沸点为℃,而蜂蜜的沸点应该高于水的沸点,在高于℃蜂蜜煎煮液中,乌头中的有*成分很可能被破坏。因此,这个高温解*的经验应该引起重视。 3 常用配方 (1)乌头5~10克(以蜜先煎),炙甘草9克,麻*9克,*芪9克,芍药9克。(《金匮要略》乌头汤) 应用:骨关节病见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脉沉紧者。也可用于寒疝腹痛。 4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乌头之用,大率亦与附子略同,其有异者,亦无不可条疏而件比之也。夫附子曰主风寒咳逆邪气,乌头曰中风,恶风,洗洗出汗,咳逆邪气。明明一偏于寒,一偏于风,一则沉著而回浮越之阳,一则轻疏而散已溃之阳,于此见附子沉乌头浮矣。附子曰除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乌头曰除寒湿痹,一主治痿,一主治痹。” 《药征》:“乌头、附子其效皆同,而后世辨别之不可从矣。”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 6、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附子 朔本岐* ○ 正源国医 ○ 一针一药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gnzy/11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兴安百卉乌头
- 下一篇文章: 头条半两药酒下肚,永康一男子被送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