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问对:关白附、禹白附

白附子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载“生蜀郡”,并无植物形态的描述。陶弘景的另一部本草专著《本草经集注》又记载:“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世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蜀郡”为四川境内,“芮芮”为河西走廊附近。从陶氏所载来看,在南朝梁时,白附子已经绝迹“久绝”,世上并无真品了,“世无复真者”。陶弘景所载的生于“蜀郡”四川、“芮芮”河西走廊的白附子究竟是何种白附子,现今无法考证。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可知白附子也产于朝鲜,在唐代因为四川“蜀郡”所产者“不复有”,也就致使“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形似天雄”的这种白附子成为 。之后,五代《海药本草》援引《南州记》记载说白附子“生东海,又新罗国”,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生东海,新罗国”,《本草纲目》载其“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以上种种记载无论是从产地还是从植物形态描述,都可以推定这种白附子为关白附,即毛茛科乌头属植物*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evl.)Rapaics。北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白附子“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出砂碛下湿地。”明代《本草蒙筌》记载“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独茎发叶甚细,周匝生于穗间。”《本草原始》、《本草汇言》中所载白附子及附图均为禹白附,即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综上,魏晋时代的白附子究竟是何种白附子,已无法考证。但是唐代时期的白附子为关白附,北宋之后禹白附逐渐被使用,明代之后禹白附成为主流,唐之后的白附子药用基质演变脉络比较清晰。

独角莲Sauromatumgiganteum(禹白附)

以陶弘景《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为代表的本草典籍所载的白附子具有“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的作用。现代对关白附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关白附所含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抗缺氧、镇痛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痰湿内盛之冠心病、室性或快速性窦性心律失常,及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破伤风、癫痫、跌打疼痛等,也外用于疥癣风疮、皮肤湿痒等。关白附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与宋之前“白附子”效用比较吻合,这也佐证了早期的“白附子”应该为关白附。禹白附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惊厥、止痛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痰雍盛之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高血脂症、破伤风、肿瘤、*褐斑等。鲜品捣烂外敷治疗淋巴结核有神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临床重复应用得到肯定,具有很强的重现性。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载白附子有“去风痰”之功,这一功用实为禹白附所有。明代《神农本草经疏》中也记载说“丹溪用以治风痰,皆祛风燥湿散结之功也。”从功效描述上也表明在元代、明代时期所用的白附子就有来源于禹白附了。此外,经典名方《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外科正宗》玉真散中药用白附子均以祛风痰为主,更倾向于是禹白附。关白附含次乌头碱、关附甲素、乙素、丙素等生物碱;禹白附含粘液质、皂苷、肌醇、β-谷甾醇等。关白附*性大,性强烈,以逐寒、止痛为主,长用于胸痹心痛、风湿痹痛。禹白附*性较弱,祛风痰、解痉力强,长于头面风疾顽疾之证及痉厥诸证。两种来源不同的白附子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临床功用也不同,因此不可混用。不过,现今的白附子来源也仅限于禹白附了,关白附已不再入药。陶弘景先生如若有知,是否遗憾呢?

京城老半

年09月14日整理

年03月20日修订

独角莲Sauromatumgiganteum(禹白附)

*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关白附)

*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关白附)

半夏秋时

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yzy/1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