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一两(30g)麻*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炒研,二钱(6g)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g)生甘草一钱(3g)炮姜炭五分(2g)

现代用法:水煎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本证系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法当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鹿角胶:方中重用熟地*,味甘性温,入肝、肾之经,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入肝、肾之经,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

臣药-肉桂、姜炭:肉桂、姜炭性辛热,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为臣药。

佐药-白芥子: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佐药-麻*:少量麻*,辛温达表,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生甘草为使,解*并调诸药。

综观本方,养血补虚,温阳祛寒,祛痰通滞,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汤”名之。

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辛散与温通同施,使补中寓散,补而不滞,温散寒凝而不伤正,滋补精血而不恋邪。

本方为治疗阴疽之代表方。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为辨证要点。

凡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皆不宜使用本方。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证治全生集》)

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制末,一两五钱(各g)没药归身乳香各净末,七钱五分(各75g)麝香三钱(15g)墨炭一钱二分(12g)

以糯米粉一两二钱,为厚糊,和入诸末,捣千捶,为丸如芡实大。此一料,约为二百五十丸,晒干忌烘,固藏,临用取一丸,布包放平石上,隔布敲细入杯内,取好酒几匙浸药。用小杯合盖,约浸一二时,以银物加研,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应痰核、瘰疬、乳岩、横痃,初起服,消乃止。幼孩不能服煎剂及丸子者,服之甚妙。如流注等证,将溃及已溃者,当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

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寒湿痰瘀所致之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但此方较阳和汤药力峻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及孕妇忌用。

王洪绪治姚氏女,年二十九,小产月余,左肩手搭处,先发一*,周尺有五。半月,背添一*,上下长一尺三寸,上阔下尖,皆白陷。十日后始延治,势甚笃,连服阳和汤三剂,能起坐,五剂自能便溺,十二剂其续发者全消,先发之搭手亦消。剩疮顶如棋子大,不痛而溃,四日收工。后云背上如负一板,转舒不快,以小金丹十丸,每日三进痊愈。(《续名医类案》)

按:本案发于妇人小产之后。妇人产后多营血亏虚,阳气不足,故易招寒邪入侵,寒凝经脉,血行不畅,痰瘀互阻,血肉腐败,发为阴疽。其女发*虽在肩背,但不红不痛,顶部色白下陷,是为阴证。病在产后,病程迁延十日方才治疗,邪盛正虚,故用阳和汤温阳补血以扶助正气,散寒通络化痰以驱除邪气。服药十余剂,正气回复,疮痈皆消。惟“背上如负一板,转舒不快”,此痰瘀互阻,经脉欠通畅。因患者正气已渐回复,故治疗以化痰通络驱邪为主,改用小金丹痊愈。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白芥甘草从。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yzy/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