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常用中药白芷
白芷Báizhǐ 芷,芳香,泽芬,香白芷。 温,辛。归肺、大肠、胃经。升,阳。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本品辛散香通,温燥上升力强,通九窍,故对风寒湿引起的外感病均可应用,善疗风寒引起蹬头痛及眉棱骨痛。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御药院方》);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蔓荆子、荆芥穗等药。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 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不通,流涕不止,前额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 4.带下: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赤者,宜与车前子、*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疡肿痛:本品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若脓成难溃者,常与人参、*芪、当归等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排脓之功,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羌活、藁本、白芷、细辛,四者都具有辛温发散风寒湿邪而止痛的特点。羌活气雄上升,主散肌表游风,善除筋骨间风湿与风寒湿痹而止痛;藁本也具升散雄壮之气,善达头之巅顶,以止痛连齿颊之偏正头痛;白芷辛散香通,温燥上升力强,除治肺胃二经风寒所致之证外,尚有消肿排脓、燥湿止痒、止带之功;细辛温散风寒湿邪力强,善能通窍止痛,又能温化寒饮、下气降痰,并善治寒犯少阴、阳虚外感、发热脉沉之证。 1.配白僵蚕:白芷辛温,芳香上达,能祛风止痛,善走阳明而治头面诸病;僵蚕味咸,辛而性平,也有一定的祛风止痛作川。二药相配,相辅为用,祛风止痛功著,为治风邪上袭阳明所致头额、眉棱骨作痛的常用药对。 2.配防风:相须为用,祛风止痛力强。可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鼻塞等证,对于风寒邪气犯及阳明之偏正头目痛、遇风胀痛更剧之证,尤为奏效。 3.配葛根:两者同为阳明经药,但白芷辛温,功专表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葛根辛凉,功专发表解肌,主治风热表证。二者同用,一寒一热,善除肌表之寒热,可用治外感风寒未解、寒郁肌腠化热之恶寒发热、无汗项强、头痛心烦等证。 4.配*芩:*芩苦寒,可制白芷辛温香燥之性;白芷辛温,能引*芩入阳明以疗内热、清头目,二者既寒热配对,相制为用,又引经配对,药达病所,具有较好的疏风散热、止痛作用。 5.配石膏:白芷辛温气厚,为引经药;石膏辛寒质重,善清气分,二药相配,同入阳明。白芷虽温,然石膏大寒,石膏虽降,得白芷则升,二者寒温并用,辛散甘缓,有良好的祛风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6.配海螵蛸:除湿祛邪,固涩止带。白芷得海螵蛸,不走表而入里;海螵蛸得白芷,温散寒湿力增,二药相配,共奏除湿止带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虚实夹杂之妇人白带之证,有收涩止带而不恋邪之妙。 7.配细辛:辛香升散,通窍止痛。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白芷辛散香燥,善通九窍。二药相合,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止痛作用,常用治风寒头痛、鼻渊头痛和眉棱骨痛。 8.配桔梗:桔梗辛散苦泄,清热解*,祛痰排脓;自芷辛温芳香,祛风燥湿,消肿排脓,二药合用,可以排脓提气、消痈散结,治疮疡已溃、脓成不易外出者尤佳。 内服:6~12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阴虚血热者忌服。 为伞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和杭白芷的根。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及四川等地,多系栽培。夏秋间叶*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润透切片。 《神农本草经》:“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珍珠囊》:“解利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风痹燥痒。” 《用药法象》:“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蛇伤,刀箭金疮。” 《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内部教材,在继承其它经典教材、著作的基础上,从理论框架、概念范畴、编写体例、内容筛选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力争体现编写特色。《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临床中药学概述、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方法和中药合理应用四章,基本上明确和涵盖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中药及其相关概念给予了新的定义;增补了中药的“功能药性”,发展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的用药方法及中药合理用药,形成了一套新的中药应用理论体系;构建了新的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各论从现行统编教材、及各类药学文献,选择收录多种常用中药。按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杀虫止痒药、拔*化腐生肌药二十一章系统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主治、用药要点,其中用药要点包括对证、配伍、注意事项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年版及有关各省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及有关文献为正名、别名,并注明出处;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植物的中文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并以、临床用药实际为准,规范药物的别名,并逐项介绍药性、功效、功效特点,功能主治,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以及与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并有选择地介绍了药物相关功效的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本书将药物的炮制品单独分列一条,详细介绍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主治病证,并介绍了各炮制品的简要炮制方法,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炮制品的区别与联系;从证候、配伍、妊娠、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参考资料引用了古籍摘要,摘录有关本草文献,或印证功效主治,或阐明药性精髓,或介绍用药心得,以继承传统经验,以展示中药现代应用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突出了临床实用性。附录部分有:药名拼音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yzy/10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底家庭聚餐多海南发布这些食品安全消费提
- 下一篇文章: 根治各类鼻炎的系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