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座每天一味中药白芥子
白芥子 芥子辛温,利气豁痰,平喘止咳, 温通经络,散结消肿,可消痰核。 (一)传统沿用 白芥子性温,味辛,入肺、胃经。功效为利气豁痰,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本品善能温通经络,能消寒痰,并治阴疽痰核。 1、胸胁胀满、寒痰喘咳前者与柴胡、枳壳等同用;后者与苏子、莱菔子等同用。 2、阴疽痰核常与熟地*、鹿角胶等同用。 还可单用研末外敷肿物初起。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三)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行散,易于耗气助火,故对气虚久咳,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四)名医绝招 周炳文(医院主任医师) 白芥子以舌淡苔腻滑为临床指征,故舌红干燥无苔者不宜用。 治胸膜炎胸腔积液,高热稽留不退,呼吸短促胸闷者,以白芥子8克,配白芍20克,*芩、知母、草果各8~12克,槟榔10~12克,厚朴8~10克。 治肝硬化腹水,腹高腿肿,便溏尿少者,或心包积液,腹胀胸憋者,以白芥子配白术、木瓜、草果、厚朴、大腹皮各10克,附子、木香各8克,炮干姜、甘草各5克,茯苓、泽泻各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治湿饮停积;三焦壅滞,胸痛胀满,小便不利,仅腹胀而体力未衰者,以白芥子8克,配大腹皮、枳壳、厚朴、莱菔子、茯苓、泽泻。 治附骨流痰(流注疮),以白芥子8克,配木香、当归、川芎、白芍、紫苏叶、台乌药、*芪、青皮、槟榔、枳实。 治咳嗽痰多之慢性气管炎,以白芥子3~5克,配杏仁、茯苓、陈皮、法半夏、桑白皮、浙贝母、甘草。 治经期提前,痛经,以白芥子8克,配当归、白芍、郁金、香附、泽泻、牡丹皮、栀子、*芩、甘草。 吴震西(医院主任医师) 临证白芥子与止咳化痰药同用,以祛除有形之痰;与治血温经通络药同用,可消化无形之痰,疗效显著。 治咳嗽气喘痰多(支气管炎、肺气肿),配紫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 治悬饮(结核性、渗出性、癌性胸膜炎),配甘遂、大戟、大枣。 治寒湿痹痛(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配川乌,草乌,苍术。 治阴疽流注(深部脓肿、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配肉桂、麻*。 治胸腔积液,单用白芥子10克,加适量面粉调糊,敷贴胸背部。 刘再朋(医院主任医师) 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凝痰,专治外科之痰证,如痰核、痰包、痰块、痰病。 治甲状舌骨囊肿、腘窝囊肿,配二陈汤;治多发性脂肪瘤,配平胃散;治甲状腺瘤,配四海舒郡丸;治髌部滑囊炎,配桃红四物汤;治淋巴结核,配化坚二陈汤,加白头翁、僵蚕、山慈姑、猫爪草。 陈祥林(医院主任医师) 血液流变学以呈“浓,黏,聚,凝”为特征;胸片、B超显示胸腔积液;CT证实有脑梗死灶,可为临床应用指征参考。 治肺源性心脏病,以白芥子6~15克,配紫苏子、葶苈子各10~15克,赤芍15~30克。 治高脂血症,以白芥子6~15克,配生山楂15~60克。 治冠心病,以白芥子6~15克,配全瓜蒌、*芪各15~30克,薤白6~10克。 治渗出性胸膜炎,以白芥子6~15克,配*芪、功劳叶各15~30克,地龙10~15克。 治脑梗死、老年动脉硬化症,以白芥子6~10克,配水蛭3~10克,郁金、石菖蒲各10~15克。 治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以白芥子6~10克,配天麻10~15克,益母草15~60克,泽泻15~30克。 治类风湿关节炎,以白芥子6~10克,配威灵仙15~30克,乌梢蛇10~15克。 治面神经炎,以白芥子,配僵蚕、熟附子各6~10克,*芪10~30克。 (五)临床妙验 面神经麻痹 潘昌冰老师以白芥子适量,开水洗净,研细末,开水调糊,涂患者面部、口角(左歪涂右侧,右歪涂左侧)。治疗面神经麻痹5例,3~11日全部治愈(《新医学》年10期)。 膝肿(鹤膝风) 王清文老师以白芥子60克,研末,用白酒调成糊,包敷患处,干即换药,以局部发疮为止,发后避免感染(《浙江中医杂志》年10期)。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 图书作者:刘兰芳主编 出版公司:北京: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3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a.com/cwsyzy/7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酒的选用
- 下一篇文章: 中药炮制学笔记学习版